新天水记者 鞠玮莉 范少杰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是天水的“母亲河”。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持续推进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努力打造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河湖生态环境,推动天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在甘谷县渭河流域刘家墩村至燕家庄段新建的河堤上,记者看到,砖石铺成的平整步道在河堤上绵延数公里,两侧是精致的石栏杆和太阳能路灯,每隔几十米还安装了监控设备,坝体植草格内种满了各种绿植,有村民在河堤上散步,还有路过的游人在河堤上拍照。河道内渭河缓缓流淌,还有几群鸟类在嬉戏觅食。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这里以前是砂土坝,杂草丛生,没想到现在还能变成这样一个好地方。
2023年6月,甘谷县利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级财政奖补资金,实施了渭河流域刘家墩村至燕家庄段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工程,主要对堤防基础进行加固,对堤顶道路进行提升改造,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等。工程于今年4月底全部完工。甘谷县水利工程建设服务中心主任程雄介绍说:“这个项目的完成,进一步保障了刘家墩、北街、燕家庄等6个村、1.31万人、0.48万亩耕地的防洪安全,对防治水土流失,建立生态保障体系,改善当地人居环境,实现区域内人水和谐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夯实了乡村振兴基础,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在修堤护岸的同时,天水市各县区还开启了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新模式,将生态与经济、治理与保护相并重。记者一行来到武山县庙峪沟高标准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区,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两岸绿意丛生,鱼鳞坝错落有致,木栏杆古色古香,群众悠闲地坐在石凳上聊天。武山县城关镇君山村村民侯亚军谈起原先的小水沟变成了如今的景象,感慨良多:“原来这是一条干沟,石头垃圾很多,环境也不好。自从河道治理以后,水清了,干净了,风景确实好,来老君山旅游的人也多了,我们还可以做点小生意,增加收入。”
武山县庙峪沟高标准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位于武山县城关镇、龙台镇,项目于今年3月开工建设,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采取拦、蓄、治等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改善沟道水生态环境,在减少水土流失的同时,美化了流域周边村落景观面貌,改善河道水环境,净化水质,提升河道观赏性。截至目前,已全部完成批复建设任务。项目负责人魏向喜说:“项目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完成后,区域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依托老君山森林公园、龙台油菜花海等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有利于推动城关镇和龙台镇农旅融合发展,切实改善周边生态环境。”
近年来,天水市统筹实施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抢抓国家加快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政策机遇,加快实施渭河及支流河流治理、山洪沟道治理等建设项目,共续建新建渭河及支流河流治理项目34个,新建堤防240公里,项目总投资8.78亿元,治理河长390.12公里,保护河流沿岸28.07万人和20.19万亩农田安全。同时,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了国家水利发展资金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等120个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31.81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天水市水务局河湖管理科科长李小军说:“下一步,市水务局将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要求,持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全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