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面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如何发挥驻村帮扶的最大效能,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课题。在此背景下,诞生在庆阳这块土地上的“聚能式”帮扶,作为一种创新的工作机制,有望成为破解难题的有力工具。“聚能式”帮扶的核心,在于汇聚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所等多元力量,形成强大的帮扶合力。这种模式的实施,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提升了帮扶效能,而且增强了驻村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持续性。
今年以来,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甘肃国防动员办、甘肃省农科院以及兰州文理学院五家省级驻庆阳市帮扶单位积极探索“聚能式”驻村帮扶新模式,旨在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携手共进、抱团发展”的方式,推动帮扶村全方位发展。5家单位各自发挥所长,瞄准乡村振兴目标,围绕产业发展、人才培育、文化文明、生态环境、组织机制五方面工作重点,积极融会交流,互帮互助,现已取得突出成效。
加强组织建设,点燃乡村振兴引擎。组织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目标,也是根本保证。在自身建设方面,5家省直帮扶单位探索建立常态化的支部共建机制、定期开展红色教育及主题研讨,不断提升自身理论水平,从而推动指导驻村帮扶实践的能力。在建强所驻村党组织方面,兰州文理学院驻村工作队探索建立的“高山流水”党建品牌,成为村庄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推手”。省民航机场集团、甘肃日报社从党委、党支部、党员三级联动方面入手,极大推动了党的各项政策落地见效。省国防动员办、省农科院开展的“党务知识培训班”则为帮扶村支部标准化建设及党员队伍建设提供了专业化依据。
聚焦产业发展,筑牢乡村振兴根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依托省农科院及兰州文理学院的专业技术优势及农业发展资源,根据村民在不同阶段、不同产业的发展需求,针对性开展技术指导,选育引入优良品种,推动产业技术升级。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充分发挥新媒体及多渠道宣传优势,做好农产品的宣传员和“推荐官”,构建庆阳地区优质农业品牌,助推特优新农产品“走出去”。省民航机场集团、甘肃国防动员办依托人脉、资金、物流运输等方面资源,以消费帮扶为抓手,搭建消费帮扶平台,统筹调动协作帮扶资源,拓展消费帮扶领域,推动构建完整产销体系。
强化人才培养,激发乡村振兴活力。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5家省级帮扶单位半数以上工作队员均为硕博研究生学历,含农业类、文史类、音体美等多元专业,在帮扶村构建起了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帮扶村针对性地制订发展路径并及时深入开展专业技术指导,极大地推动了外来资源下沉。本土人才不足是制约乡村振兴的关键,5家帮扶单位结合各自所长,手把手教、面对面讲、实打实干,着力培养帮扶村科技、治理、农业经营管理等方面本土实用人才资源库。为推动教育振兴,兰州文理学院构建的“互联网+”美育品牌已吸纳所驻的十余个村小加入,一堂堂生动的美育课正在村庄上演,“外来+本土+后生”的乡村人才培育路径初具雏形。
推进文明创建,凝聚乡村振兴合力。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内核,5家帮扶单位以“一约四会”为抓手,在帮扶村针对性设计完善相关制度的基础上,组成乡风文明建设宣讲团,积极策划开展多形式的文明乡风宣讲活动,同时用好新媒体平台,宣传文明新风。结合今年开展的“结对关爱”行动,联合策划开展“美育”课程巡演、暑期文化“三下乡”、留守儿童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五个一”新时代文明游学活动,即感受一次中国速度(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省国防动员办)、走进一次大学课堂(兰州文理学院)、参加一次农业耕作(甘肃省农科院)、体验一次报社小记者(甘肃日报社)。文化乐民,寓教于乐,通过此类活动的举办,在潜移默化中涵养文明乡风。
打造和美乡村,擦亮乡村振兴底色。为推动帮扶村美丽村庄建设,5家省直单位从和美乡村建设机制、乡村生态设施和农业产业绿色发展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和美乡村建设路径。在乡村环境治理机制方面,建立起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多主体参与的合作互助机制,推动解决帮扶村在生态治理方面遇到的现实困境;在乡村设施建设方面,甘肃日报社大力开展的“美丽庭院”建设、省农科院开展的农业设施建设、省民航机场集团的企业供养“环境清洁员”等均为各帮扶村庄宜居乡村打造提供了全新思路;在农业产业绿色发展方面,根据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双重优势,从资金、技术、理念等方面入手,逐步推动调整帮扶村传统农业模式,推动农业生产与生态协同发展。
当前,驻村帮扶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资源配置不均,部分地区驻村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村级发展需求。二是帮扶措施不够精准,工作重点与村民需求之间存在脱节。三是驻村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有待加强,帮扶效果不易巩固。针对这些问题,探索跨单位协作,实施“聚能式”帮扶模式显得尤为迫切。
通过打造“聚能式”帮扶,跨单位协作的深化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更为广大农村地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和发展。展望未来,这种模式有望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广,为实现全面振兴乡村,构建美丽乡村新篇章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