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 书写陇原答卷】河西学院:主动服务区域发展 大力彰显办学特色 奋力书写教育强省“河院答卷”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强化使命担当,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决定开展“建设教育强国书写陇原答卷”主题宣传活动,在新甘肃客户端和省教育厅政务新媒体矩阵同步开设“建设教育强国 书写陇原答卷”专栏,近期陆续刊发各市(州)、各高校主要负责同志署名文章和出镜短视频,敬请关注。

本期刊发河西学院党委书记梁兆光的署名文章——

主动服务区域发展 大力彰显办学特色 奋力书写教育强省“河院答卷”

全国教育大会的胜利召开,发出了教育强国的全面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省教育大会强调要不断开创教育强省新局面,为全省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河西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坚持深学细悟大会精神,改革创新破解难题,真抓实干争先进位,坚持做足河西文章,产出特色成果,建强丝路名校,以新担当新作为在教育强国、教育强省中奋力书写河西学院答卷。

牢记初心使命,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守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聚焦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实施“金课名师行动”,持续推进“专题教学+微课+MOOC+在线答疑+课外实践”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提高学生“获得感”和“抬头率”;聚焦发挥课程思政协同效应,深化“一体两翼三层四融合”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体系建设,推进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建好社会实践“大课堂”。坚持“德育为核心、专业为基点、就业为导向”的社会实践模式,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促共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互动互融,促进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搭好以文化人“大舞台”。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深化“礼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贾植芳讲堂”和高雅艺术进校园,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汲取文化能量,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师生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答好以劳育德“持久卷”。巩固提升学校坚持33年开展劳动教育的成果,坚持以劳辅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全面育人,引导青年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教育青年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胸怀“国之大者”,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创建成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人才培养各环节。有效融入教育教学。开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民族理论专业特色课程,推动“四个与共”“五个认同”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依托国家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擦亮红色文化底色。用足河西走廊丰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当好革命历史、英烈故事、红色精神的主讲人、传颂人、传播人,构筑起“读红色书目、看红色展馆、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诵红色经典、观红色影片、演红色剧目、画红色人物”的红色文化立体育人工程。强化理论阐释研究。依托甘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开展西北民族理论和边疆治理研究新型智库建设,深入挖掘河西走廊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河西走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交”理论与实践等课题研究,努力推出更多原创性理论成果。打造沉浸式体验主题校园。深入挖掘河西历史文化沉淀,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园文化提升改造方案“139百千万提升项目”,即一条主题标语、三座人物雕塑、九个宣传小品、百名援疆人才先进事迹、千名校友援疆故事小视频、万名援疆校友名录墙。持续深化人才援疆。巩固拓展学校坚持15年人才援疆取得的成果,全面推进“人才援疆计划3.0”,持续擦亮河西学子“政治可靠、专业扎实、为人朴实、工作踏实”的“一靠三实”育人品牌,引导更多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切实把学校建设成为新疆实用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聚焦“三位一体”,有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强校工程,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把改革成效转化为推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以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实施“学科高峰培育计划”,精准做好加减法,动态调整学科设置,优化专业布局,打破专业壁垒,集中内外资源,兼顾多方需求,建设基础相互融通、领域相互关联、作用相互促进、形成竞争优势的学科新集群。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加强有组织科研,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推进交叉研究,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提升科研成果转化力,争取在科技创新赛道上实现赶超进位。强化人才队伍支撑。坚持“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战略,坚持引育并举,扎实推进“人才强校支撑计划”,构建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持续增强人才效能;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和服务队伍;坚持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加大对一线教师的教育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全力推动数智赋能。以教育数字化塑造学校事业发展新优势,全面推进以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为支撑的混合式教学、融合式教学新模式,着力打造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升级版,建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特色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推动形成具有价值认同的质量文化,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积极主动融入,做优做大做强河西文章。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的殷殷嘱托,坚持立足河西,面向甘肃,辐射周边,发挥人才智力和科研平台优势,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聚焦全省新型工业化和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科技创新支撑社会发展上增强新动能。围绕构建全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紧盯新能源、新材料、玉米制种、现代寒旱农业等产业发展,瞄准重点项目,凝练科研方向,打造大平台、承接大项目、孵化大成果、支撑大产业;聚焦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在祁连山生态保护上展现新作为。立足距离祁连山最近的综合性院校的地缘优势,借力祁连山菌物保护利用专家团队力量,依托祁连山生态研究院和应用真菌省级重点实验室,突出高端引领,做强自身文章,在祁连山生态保护、黑河湿地生态廊道打造、中草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食用菌产业发展和河西走廊荒漠化治理和水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战略研究和成果转化上下功夫,见实效;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助推壮大县域经济上打造新样板。围绕各县区选型定位,聚焦现代种业、绿色蔬菜、设施农业、特色种养、生态工业、文旅产业等县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整合优势资源,成立现代产业学院,促进学科专业布局优化、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在服务地方产业升级上打造高校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河西学院样板;聚焦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在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做出新贡献。发挥学校多学科专业优势,紧紧围绕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长城文化、河西历史文化等开展理论研究、一流课程建设、艺术创作、艺术展演和传承保护,大力开展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结构体系和路径研究,服务地方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建设教育强国,书写陇原答卷。河西学院将勇担强国使命,聚力内涵发展,力争做服务发展的先锋,在河西作贡献;做特色办学的先锋,在西北找位置;做教育开放的先锋,在丝路建名校;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全面开启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河西大学新征程,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崭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李宗洋
责任编辑:秦静
来源
|
新甘肃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