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马铃薯机械化发展论坛在甘肃农业大学举办

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马铃薯机械化发展论坛在甘肃农业大学举办。本文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摄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12月8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有哪些短板、我省马铃薯机械化如何良性发展……今天,在甘肃农业大学召开的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马铃薯机械化发展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兰州,共同为推动我省马铃薯产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提供发展思路与策略参考。

会上,甘肃农业大学与丹阳荣嘉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签订了丘陵山区马铃薯联合收获机技术开发合作协议,涵盖了甘肃农业大学将自主研发的4UZ-110型丘陵山地四轮转向轮式马铃薯联合收获机生产权等事宜。该公司还与甘肃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王虎存签订发明专利转让协议。同时,来自定西、会宁等地的专业合作社分别签订甘肃省丘陵山区马铃薯联合收获试验示范点共建协议,通过共建试验示范点,促进甘肃省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机具熟化应用,进一步提升我省丘陵山区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水平。

签约现场。

在论坛现场,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杨德秋、甘肃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孟养荣、宁夏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周建东、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刘飞等专家学者分别以《我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短板技术解析》《甘肃省马铃薯机械化发展的思考》《宁夏推进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与思考》《内蒙古马铃薯全程机械化发展现状与捡拾收获装备研究进展》为题,解析了我国乃至我省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取得的创新成果与实践经验。

2024年我省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已搭建起“一中心六基地”平台。甘肃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依托农业农村部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西北地区),在马铃薯机械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从传统的耕种收环节机械化,到如今涵盖播种精准化、灌溉智能化、植保无人化、收获高效化等全产业链的机械化进程不断加速,为马铃薯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甘肃农业大学紧密加强与全国科研机构的深度沟通与协作,持续推进“产教研”深度融合,促进学科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现代农机装备技术集成示范,支持农机推广部门开展新机具引进选型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现场演示观摩和培训活动,示范宣传成效显著,推动马铃薯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编辑:郝嘉
责任编辑:赵博民、耿宁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