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县白沙镇有着长期种麻的历史,发展汉麻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基础。
今年以来,白沙镇立足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抢抓全县大力扶持发展汉麻产业的机遇,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种的原则,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汉麻全产业链发展作为全镇优化产业结构,拓宽群众致富增收渠道的新兴产业来抓,采用“六良”融合种植模式,在全镇范围内种植汉麻5000亩,打造车套河流域等7个300亩以上汉麻种植示范点,推动全镇汉麻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今年全镇汉麻产量达到817吨、产值282.34万元。
“国纺源头,万年衣祖”,这是人们对汉麻的美誉。汉麻是桑科一年生长草本植物,浑身是宝。植株表皮,纤维长而坚韧,具有“天然纤维之王”的美誉,主要用于、制作服装和造纸等;麻籽是一种油料作物,麻油富含亚油酸和亚麻油酸,有排毒养颜、润导血管等功效;去壳后的麻籽就是中药的麻仁,有轻度泻下作用;炒熟的麻籽,可供人闲食;麻杆易燃不易灭,方便人们用来点火。
在汉麻收割后,人们将植株茎杆表皮的水分晾晒起皱,用木刀磕去枝叶(俗称磕麻),捆成直径25公分左右的小捆即可放入涝池沤麻,青涩的汉麻茎秆和清澈的冷水相融合,在水的帮助下泡去麻的胶质,促使使麻的纤维组织发生变化,留下柔软有筋力的部分供人们剥取,当地人把这道工序叫沤麻。
初冬的白沙镇,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村民聚在一起一边拉家常,一边练剥麻的热闹场景。剥麻是纯粹的手工活,剥麻的人各自给自己抱一捆开始剥麻,麻杆归自己所有,多劳多得。只见人们熟练的捡起一根麻,左手捏住麻杆,右手拇指和食指在麻杆的根部捏住表皮一扯,只听“哧”的一声,麻被剥下了多半,到了枝叉处,人们习惯性的将左手下移,用右脚在麻与麻杆的粘连处“噌”的一蹬,一根麻上的麻就剥下来了。
剥麻的人习惯性的把白白的麻杆儿放左边,把剥下的麻甩直放右边,渐渐的,剥麻者左边出现一堆麻杆儿,右边形成了一缕麻。跐啦跐啦的剥麻声、折断麻杆的咯嘣声、妇女们叽叽喳喳的说话声、麻杆磕碰在一起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犹如在弹奏一曲交响乐,奏响收获的喜悦。
汉麻从播种、管理、收获到沤麻、剥麻的各个环节均可吸纳大量劳动力,可促进群众增收。
下一步,白沙镇将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壮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在产业推广、延链补链、品牌营销上下大力气、下真功夫,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切实把汉麻产业发展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全民产业,不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乔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