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融媒声音】永昌县万里长城红山窑馆:留存乡村记忆 传承长城文化

图片

穿过“时光隧道”,走进万里长城红山窑馆,古旧的生活用具、发黄的黑白照片、旧式的桌椅、羊毡、瓦陶……一件件被历史遗忘的老物件,在永昌县红山窑镇毛不喇村的万里长城红山窑里仿佛又恢复了生机,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久远的历史故事。

图片

细细品鉴,仿佛看到,先辈们风尘仆仆一路走来,为了生存、生活不断创造的历程。身在这祁连山下的乡村博物馆,眼睛看到的是按照时间线陈列有序的展品,找回的是失落已久,属于一代一代人的记忆,是毛不喇村从长城烽火中走来的坚毅、乐观、善待自然的价值观。

“毛卜喇”,蒙语“苦水井”的意思,长城穿村而过。汉明长城在毛卜喇村一带的城垣保存尤为完好,烽燧突起,气势磅礴。2018年,红山窑镇修建了万里长城红山窑馆,展览馆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分为窑文化、多彩文化 、农耕文化、“卍”字灯、红色文化、边塞文化等七个板块,共展器物600多件,馆内的展品大多是村民们捐出的农具、旧家具、羊毡、瓦陶等,这些老物件在乡村博物馆中“变废为宝”,作为村史民俗的见证,让人们记住乡愁。

图片

“红山窑馆作为乡村中的公共文化设施,连接乡村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共同记忆,形成乡村的文化共同体。”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干部刘玉琴说,“红山窑馆里的一件件物品都是一本本生动的‘活教材’,更是民族传承的‘文化符号’,通过让更多的人通过实地参观,使其记住乡愁,唤醒乡土记忆,传承乡土文化,守望乡土文明。”

上海《新民晚报》记者肖莤颖在游历敦煌时,从旅游攻略中看到万里长城红山窑馆讯息,专程绕道来到了毛卜喇村,实地参观红山窑馆,近距离感受长城文化。“我今天正好是从上海赶过来特地到西北这一边来玩,也想领略一下西北的风情,我觉得这一个展馆非常的棒,让我看到了这个村子的历史,包括它非常生活化的,比如村民的一些经济收入、经济作物,这些让我觉得非常鲜活。这样的展馆虽然是在一个村庄里面,但是它做得非常精致,参观了一下,收获也很大,受益匪浅,不虚此行!”肖莤颖说。

近年来,毛卜喇村围绕“保持田园风光、留住乡土气息、享受城市生活”的理念,依托独特的生态和文化资源,全力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依托当地的“卍”字灯、汉明长城遗址、车辘沟石林、花草滩大草原开发更多体验性项目,增强乡村旅游的趣味性。文旅融合带来了人气和商机,开馆以来,小小的村子吸引游客12余万人次。

图片

永昌县旅发中心干部李晓雪表示,毛卜喇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地方,诞生了边塞文化、长城文化。作为一名文旅工作者,我有责任传承好这些历史文化,讲好乡村文化故事,讲好永昌故事,让更多的游客感受毛卜喇厚重的历史文化魅力,让农村真正“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毛卜喇村耗时5年多时间搜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瑰宝,建设万里长城红山窑馆,目的就是为了教育新一代人,使其铭记文化传统。”毛不喇村党支部书记苏永国告诉记者,“中国的长城文化、边塞文化源远流长,万里长城红山窑馆是民俗展馆与长城文化为一体的乡村景观,全面展示毛卜喇村的历史发展变迁,也是对散存于民间的红山窑民俗资源挖掘整理,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瑰宝。”

作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者,万里长城红山窑馆不得不说是河西走廊农耕文化、长城文化、边塞文化符号的缩影。(记者:莫亚红 周国华)

编辑:赵媛媛
责任编辑:董少斌、瞿方业
来源
|
金昌市融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