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融媒声音】永靖:产业旺 村庄美 乡村振兴展新颜

今年以来,永靖县红泉镇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加快“和美乡村”建设步伐,全镇各项工作有了长足发展。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今年,红泉镇聚焦“在过渡期内基本完成乡村建设主要任务”的目标要求,按照科学规划、政策集成、因地制宜、抓点示范、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强化多渠道筹措资金全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着力打造“和美红泉”。       

行走在红泉镇黄刘村巷道里,总能看到一道道赏心悦目的“风景”,平坦舒适的硬化道路穿村而过,宽敞整洁的房屋整齐排列,农家小院优美宜居,村民们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一幅景新、村美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呈现在眼前。

红泉镇王塬村村民 孔祥莲:今年村上(变得)很好,提前给我们改造了厨房,还安装了路灯,粉刷了墙面,还铺了琉璃瓦,感觉打心底里开心。

红泉镇副镇长 徐兆琛:今年我们在红泉镇黄刘村、王塬村、树湾村等六个村,以符合本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进行了不同主题的乡村建设。切实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底色持续夯实。同时根据当前村庄空心化、村落分散化、人口老龄化及所衍生出来的人员集中难、掌握情况难、政策宣传难、服务群众难的乡村治理“三化四难”问题,进一步优化网格治理体系,以“五治到社”为切入点,着力打造自治、德治、法治、社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在红泉镇地震灾后原址重建安尕菊的家里,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新盖的房子大气美观。房子里炉火烧的正旺,老两口在暖洋洋的新房子里说说笑笑,从他们的满面笑容里,我们看到了一家人的喜悦和满足。

红泉镇黄刘村村民 安尕菊:地震以后我们家的土墙全部倒塌了,乡镇的干部们都很关心我们,每天看望我们两三趟,还给我们补助了七万五千元修了大五间的房子,我们特别高兴,享上福了。

红泉镇副镇长 孔龙生:今年,我镇地震灾后重建共532户,现已全部竣工并入住,其中16户倒塌户每户落实7.5万元补助,5万元免息贷款。59户严重受损户落实4万元补助,457户一般受损户落实1万元补助,并发放灾后过渡期生活救助36.1万元。同时,我镇积极开展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切实保障群众住房安全,改善居住环境。

在确保粮播面积不减的前提下,红泉镇坚持把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举措,严格落实县上扶持政策,按照每亩黄芪补助900元标准补助1805亩,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种植积极性。目前,全镇种植有机黄芪5200亩,全年采摘金银花30000斤,其中红泉有机黄芪已成为全镇乃至全县中药材行业领域内的一张靓丽名片。

出镜记者 陈孝娟:这里是红泉镇红泉村黄芪中药材种植大户刘世先的家门口,在这里呢堆放着他今年收购晾晒的黄芪,今天虽然天空下着小雪,但是我们看到在我身后,工人们都在忙碌的进行黄芪的剪枝分拣工作,(有些村民)因为这里离家近,所以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来这里进行打工,为自己获得一份额外的收入。

红泉镇红泉村村民 陈文英:黄芪加工厂在家附近,干完家里的活就过来这里打工,还能挣钱,在家门口挣钱始终是比较方便的。

红泉镇副镇长 孔龙生: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品质把控、订单种植、产销对接、开发周边产品等措施进一步增强黄芪产业市场竞争力、产业附加值。同时,在砂子沟3个村因地制宜种植有机金银花756亩,聚焦金银花产业,依托产业发展的不同环节,以农户为生产基础,以基地为联农纽带,以党建+合作社为服务支撑,构建“合作社+基地+农户”服务体系,推动金银花产业高效发展。引导鼓励合作社注册商标,购置加工设备,开发金银花文旅伴手礼产品,将初级农产品升格为零售礼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大幅提高产品附加值。

红泉镇将全力提速 “和美乡村” 建设进程,深度推进 “千万工程” 实施,让全镇村民真切地收获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感受到乡村发展带来的实惠与变化,共享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


红泉镇党委书记 康逢芳:下一步,我们将紧扣县委主攻 “五化”、打造“四区”、建设“六个永靖” 的思路目标,以产业振兴为抓手,持续壮大富民产业。一是抓好黄芪这一招牌产业,二是现固牛羊养殖这一基础产业,三是千方百计培育壮大以黑羽乌鸡为代表的 “红泉土鸡”这一庭院经济。同时,我们将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全面做好种苗培育、技术培训、成品加工、品牌打造等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实的产业保障。(记者 陈孝娟 孔德涛 刘江

编辑:张光庭
责任编辑:董少斌、瞿方业
来源
|
永靖县融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