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融媒声音】渭源:村美民富产业旺 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一座座房屋错落有致,一处处美景映入眼帘……走进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美景迎面而来,青山绿水之间,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文明乡风传承,全县乡村风貌实现美丽“蝶变”。

图片

规划先行 一张蓝图绘到底

乡村建设,规划先行。渭源县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引领,坚持全局谋划、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内外兼修,按照鸟鼠山系南部示范片区和G310、S227沿线示范带“一片两带”规划布局,聚焦“村庄美、产业兴、治理好、乡风和、百姓富、集体强”六大类19项具体指标,科学编制村庄规划102个,因地制宜,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积极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2021年以来,成功创建省级乡村建设行动示范村40个、市级12个,创建省级“和美乡村”1个、市级4个。2024年创建的10个和美乡村,其中渭河源村、侯家寺村2个省级,秋池湾村、庆坪村等4个市级,姚集村、乔家滩村等4个县级和美乡村,已投入各类资金2330万元,目前已全面完成建设。

图片

生态宜居 乡村风貌颜值靓

谈起这几年的变化,乡亲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年村上的变化太大了,硬化了村组道路,改了户厕,修建了文化广场,大家伙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渭源县五竹镇渭河源村村民王立平说。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渭源县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提升村容村貌的重要抓手,坚持点面结合、全域推进、长效运行,由“表”及“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争创各具特色的乡村庭院风景,以庭院“小美”助力乡村“大美”,并深入开展绿化大提升、垃圾大清理、村庄大整治、街道大治理“四大”行动,助力乡村“颜值”“气质”双提升。

今年以来,全县完成清理农村生活垃圾4.78万吨;建设小花园、小菜园、小公园1251个;庭院整治12103户,创建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村13个、示范户388户、县级示范户509户;累计完成四旁植树230.5万株,安装太阳能路灯1.1万盏,打造源头花海3.65万亩,完成厕所改造4.59万座、覆盖率81.7%,持续扮靓整洁优美、山清水秀的乡村颜值。

图片

培育产业 发展经济强支撑

建设和美乡村,基础在产业、潜力在产业、希望在产业。渭源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围绕打造“药、薯、畜、游”四大产业集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牛羊全产业链发展,做足乡村旅游融合文章,扶持群众创业就业,着力调结构、强龙头、补链条、树品牌、建园区,有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健全村域主导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农户增产增收,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助推和美乡村建设提质增效。

今年以来,渭源县47家龙头企业引领223家合作社,建设产业基地50个,带动2.7万农户持续增收,种植中药材35万亩、马铃薯40万亩,牛羊饲养量分别为12.74万头、77.56万只。全面打响“采薇首阳山、爽游渭河源—红火渭源欢迎您”旅游品牌,打造“一核七星”乡村旅游新格局,努力实现全县村集体经济多元发展。截至2024年9月底,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4646.2万元,村均收入21.31万元。

图片

五治融合 乡村治理谱新篇

和美乡村不仅要有“面子”,还要有“里子”。渭源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五治”融合,开发“渭民解忧”小程序,科学精准划分“全科网格”295个,微网格1759个,系统构建县、乡、村、格、户五级平台运行管理体系,建立“‘841’+4级7天”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工作机制和“1+1+N”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机制,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持续推动“道德银行”建设见行见效。通过“以行为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以积分享优惠”的信用积分体系,引导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要参与者、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推动乡村治理实现科学化。截至目前,全县规范化建成“道德银行”积分超市218个,实现村级全覆盖,赋定积分65.92万分,兑换奖品价值34.71万元,新时代文明新风蔚然成风,和美乡村实现“外在美”与“内在美”双提质。(记者 马进红

编辑:张光庭
责任编辑:董少斌、瞿方业
来源
|
渭源县融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