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2024年悄然走过。新旧交替之时,我们停下脚步,打捞过往的故事和声音,通过不同的碎片,我们拼出过去一年的一些图景,寻找共同的经验和记忆。
时间未必会给你答案,更多的答案嵌在每个人的故事里,那里有奋斗与重生、遗憾与成长、沉思与希望。
【赵尕秀:希望生活越来越幸福】
幸福是什么?
在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中,幸福往往显现得更加深刻。
家住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的赵尕秀,和丈夫一起在积石山县牛羊良种繁育中心工作,“以前家里只有种地和儿子在拉萨打工的收入。现在我们夫妻俩就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工资加起来将近8000元,满意得很!”
“我有两个孙女一个孙子,年龄相差1岁,分别上四、五、六年级,学习很不错,基本上都是班级前几名,我们也不用太操心。这样的话,孩子爸爸去拉萨打工,孩子妈妈在家照顾3个孩子的衣食住行,我们老两口也能放心在家门口打工挣钱。”赵尕秀告诉记者,“这不,大孙女前几天打电话,说是数学月考考了100分。我跟3个孙女、孙子都说了,只要你们能考100分,我就给你们包大红包。我和老伴的文化程度不高,所以3个孙女、孙子的学习好,我就高兴得很。我跟他们说,你们好好学习,爷爷奶奶给你们存钱上大学。2025年,希望孙女、孙子学习更加努力,我们一家人健健康康,生活越来越幸福!”
在积石山县牛羊良种繁育中心工作的赵尕秀谈起现在的幸福生活,笑容灿烂。
【管小妹:有“平安指数”才有“幸福指数”】
平安建设一头连着群众的美好生活,一头连着高质量发展。
身处基层一线,如何让民生保障更有力度与温度?
这一年,兰州市公安局安宁分局刘家堡派出所民警管小妹感触颇深。
从警10年,2024年我在户籍窗口,感受到出生入户的喜悦、结婚入户的甜蜜……努力用踏实、热情在户籍窗口服务百姓。在这一年办理业务的过程中,我也看到了公安放管服业务带给老百姓的便利,每一次,当我们上门帮助特殊人群办理户口本、身份证业务的时候,一句句感谢让我感受到了身为警察的荣光。
2025年,刘家堡派出所将全方位融合业务需求与大数据技术,探索芯勤务、芯执法、芯治理、芯服务、芯警营的“五芯”机制,推动派出所工作向智慧警务转型,让平安伴随百姓左右。“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尤其户籍民警,我希望在任何老百姓需要人民警察的时候,我们都能够为他们解决难题,提供最大便利办理各项业务,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管小妹说。
管小妹为辖区居民办理业务。
【周文莉:让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儿童心灵】
非遗润童心,文化共传承。
幼儿园里如何迎新年?
当然是“玩”出来,“唱”出来。
踩高跷、舞狮、舞龙、太平鼓……这几天,兰玻幼儿园锣鼓喧天,非常热闹,新年社火正在彩排中,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踩着鼓点,跟着口号,认真地排练。看着孩子们为自己的新年晚会忙得不亦乐乎,兰州市西固区兰玻幼儿园园长周文莉十分自豪。“孩子们玩得开心,我就开心。2025年我希望能够创造更多的条件,为孩子们打造一个童梦乐园,让他们释放天性,在玩中学,学中玩,健康快乐成长。”周文莉说。
传承非物质文化,把幼儿园变成玩的“试验田”是这所幼儿园最大的特色。2024年,作为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兰州城市学院,向兰玻幼儿园授牌“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幼儿园”。未来,兰玻幼儿园将带着孩子们欣赏和参与更多传统文化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舞龙表演彩排中。
【苏娇娇:因为儿时的一句话 我决定支教】
人生有无数个十字路口,苏娇娇在“兰州大学站”换乘,人生路径也发生了小小的转变。
2024年,苏娇娇成功考入兰州大学文学院,成为了一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正常读研、出国交流、毕业工作,这本该是苏娇娇要选择的道路。
今年9月,一则通知,让支教梦的种子在苏娇娇心中萌芽,并生长出枝丫。提交申请、参加笔试、进入面试……苏娇娇成为了兰州大学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
为什么要选择支教?
苏娇娇是贵州人,家乡在一座名为煎茶镇的小镇,这里地势崎岖,山高路远,曾经因交通不便而制约了当地的发展。
小学六年级毕业后,在小升初的暑假,人生的轨迹发生了一点小小的转变——苏娇娇遇到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支教老师。从那一天开始,支教老师打开了他们通往外面世界的窗户。
“支教老师离开时告诉我们,你们现在不用急着出去,不用往外走,就在这里慢慢生根发芽,或许以后你们会走得更远。”这句话成为了苏娇娇好好学习的动力,也让她萌生了回馈社会、帮助别人的想法,她开始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像支教老师一样,去鼓励那些和她一样来自偏远地区的孩子。
这个梦想,终于在2024年,生根发芽。
苏娇娇和支教团在一起。
【王大武:小菌菇激发乡村振兴大“蘑”力】
一朵朵小小的菌菇要经历多少程序才能成为桌上美食呢?
这一年,张掖临泽县怡泉新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大武带领百姓发展蘑菇产业,打造菌菇“部落”,让一朵朵盛开的蘑菇之花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寒冬时节,在临泽县怡泉新禾食用菌工厂的菇棚内,智能调控的恒温环境里,一颗颗洁白紧实的双孢菇从盖着黑色泥土“被子”的菌床里探出“脑袋”,在过去的20多天里,它们经历了从最底层“秸秆”菌料到菌种发白、菌丝爬满表层、破土而出的神奇旅程。
“我们的蘑菇是全年采收,长势一般的情况下,一天采摘三四十筐,长势好的时候,一天能采六七十筐。”王大武说。
“双孢菇的生产并不复杂,将秸秆、牛粪等廉价农畜废弃物混合发酵后拌入双孢菇麦粒菌种,在温湿度合适的条件下发菌、覆土即可长出双孢菇。每平方米的双孢菇产量可达到23千克,1栋菇房可实现年产值1600万元以上。”王大武说。
一朵朵菌菇虽小,却撑起了乡村振兴和农户致富的大梦想。
这就是王大武过去一年最高兴的事。
菌菇采收。
【薛耀文:我把动车开进家乡】
关于动车司机,这一年,我们写了很多。
有接续驾驶四代机车、见证时代发展和火车牵引力更迭的“老师傅”胡岩龙,有技术过硬、揽获大奖无数的“劳动模范”王磊,还有同校、同单位、同工种的“较劲”双胞胎苏刚、苏强。
他们坐在司机室,驶过漫长的路,吹过四季的风,载着千家万户的故事南来北往。听故事的人也身处故事之中,这次要讲的是新主人公——薛耀文,他是把动车开进家乡的那个人。
2024年6月29日,兰张高铁中川机场至武威东段正式开通运营,行车时间由原来的近4小时缩短至1小时50分。3天后,薛耀文的母亲提前买好武威东发往兰州西的动车票,与往常不同,她什么行李都没拿,因为驾驶该趟列车的司机正是薛耀文,母亲特意来体验儿子开的动车。
未通高铁前,沿线居民出行只能依靠每天仅有的几辆普速火车,车速慢、间隔长,时间点又不是很好,母亲每次去兰州看薛耀文,都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一趟拿过来就再不折腾了。”这是她常说的话。高铁开进家乡后,武威到兰州的距离不再遥远,当天就能实现“无痛往返”,父母感受到极大的便利,值乘发往武威的动车,薛耀文也能顺便回家看看。
“从前驾驶动车,心中想的是送旅客回家,现在又多了一个想法:带自己回家。”薛耀文兴奋地说。
薛耀文。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万及敏 郭秀睿 李杨 李萍 雷雅妮 杨红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