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泽水产养殖添“新贵” 鲈鱼和彩虹鲷养殖成功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曹勇 文/图

2023年5月,南美白对虾在临泽县养殖成功,这种“海鲜陆养”曾令全国网友啧啧称奇。日前,临泽县再次传来好消息,鲈鱼和彩虹鲷又在该县养殖成功,目前2万斤鲈鱼和彩虹鲷正在陆续上市。

两种热带鱼类在西北寒旱之地养殖成功,既为临泽水产养殖家族增添了新成员,也进一步拓展了临泽县水产养殖的宽度和深度。
             喜添“新贵”

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临泽因临居延泽而得名。得益于丰富的水资源优势,近年来,临泽县顺势而为,先后引进虹鳟、金鳟、昌鱼、螃蟹、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养殖品种,闯出了一片“虾游鱼跃”的水产养殖新天地。

2月27日,记者走进张掖市丰森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地养殖棚内,一股夹杂着“海鲜味”的温热气息扑面而来。棚外零下6℃的低温,棚内温度已达20℃以上,待久一点,浑身大汗淋漓。

 温热的气息为鲈鱼和彩虹鲷的生长带来了最适宜的环境,几座八角形的养殖池池底鱼群影影绰绰,自由游动,池边水净化系统24小时不停运转,净化水质的同时,为鱼儿带来充足的氧气。随着养殖人员一把饵料入池,原本平静的养殖池瞬间躁动了起来,鱼群争先恐后抢食,水花四溅,几分钟后,抢食完毕,水面复归平静。

“试养大获成功,填补了临泽县鲈鱼和彩虹鲷养殖的空白,产品在周边市场供不应求。”张掖市丰森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副总经理马贵滨告诉记者,这批试养鲈鱼和彩虹鲷鱼苗是2024年6月入池,现在每条1.2斤左右,是肉质最鲜美、口感最好的阶段,已开始陆续上市,由于临泽所产鲈鱼和彩虹鲷肉质鲜美,富含锶、硒等微量元素,广受张掖、酒泉等周边市场欢迎。预计产量可达2万斤,目前已销售1万斤,剩余1万斤也全部被客户抢订,正在陆续捕捞交付。

           鱼光互补

虽地处内陆高寒高海拔地区,但临泽县不但成功养出了个大味美的海鲜——南美白对虾,更养出了肉质鲜美的热带鱼类——鲈鱼和彩虹鲷,这离不开高水质、高智能、高科技的强力支撑。

“适宜的温度和优良的水质是养殖成功的关键。”在马贵滨的指引下,记者看到养殖棚内,水温调节、生态养殖、水质监测、消毒净化、物联网集成等系统一应俱全,这些系统的高效运转,为鱼类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而在养殖棚外,临泽县鸭暖镇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已完成光伏板架设工程,预计今年6月份可完工投入使用。“为积极响应绿色循环发展号召,增强企业绿色节能环保发展能力,保障全镇富锶水产工厂化设施养殖企业用电安全,消减电力尖峰负荷,发展清洁能源消费,可推进设施养殖企业健康充足发展,还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鸭暖镇党委副书记李永儒告诉记者,鸭暖镇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350万元,利用张掖市丰森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公房屋及村集体其他未利用草地资源等实施该项目,根据企业自身需求,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350千瓦及配套储能系统1000千瓦时,建成后每年预计发电量56万度,丰森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可全部消纳。

马贵滨也告诉记者,这种“鱼光互补”模式,使用光伏发电,可有效降低养殖基地能源消耗,预计每月电费可节省50%。

           渔业“牧场”

如果说南美白对虾养殖成功是为张掖市丰森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吃了一颗“定心丸”的话,那鲈鱼和彩虹鲷养殖的成功养殖,又为合作社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技术已成熟,可实现自己产卵、自己孵化和育苗。”马贵滨告诉记者,张掖市丰森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现有35亩养殖基地基础上,又联合鸭暖镇在双泉湖打造占地300亩的“生态渔业牧场 ”,设计鱼产量100万斤。目前生态渔业牧场的前期规划已完成,资金已到位,预计今年就可建成。届时,现有的养殖基地将主要当鲈鱼和彩虹鲷的产卵、孵化、育苗、育种之用,生态渔业牧场将主要用作养殖用途。孵化的小鱼苗在育苗大棚长到215公分左右时,即可投入生态渔业牧场的外塘养殖。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临泽县充分挖掘富水资源优势,实施设施化水产养殖等项目,每年培育苗种70多万尾,产量35万公斤,产值2000万元。同时,大力培育产业发展新亮点,建成古寨富锶螃蟹养殖基地、白寨望水轩冷水鱼养殖基地、化音磨沟冷水鱼养殖基地等特色水产养殖基地6个,年投放虾、蟹、鱼等各类苗种1500万尾,年产水产品1000吨,产值达1亿元。

临泽有鱼,“游”出了一条产业振兴的致富路。

编辑:曹勇
责任编辑:何成军
频道总监:阿旦增
来源
|
甘肃农民报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