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科学家的坚守和热爱——记全国三八红旗手、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唐瑜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颖

走进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唐瑜的办公室,墙面上贴着元素周期表,窗户边摆放着各类奖状证书,桌面上、角落里点缀着造型可爱的彩塑和挂饰。刚与柔、专业素养与生活情趣,在这间办公室形成一种和谐的平衡。

唐瑜的专业是化学,更细分一点,是稀土配位化学及功能材料研究。外行看起来艰深难懂的学科,在唐瑜眼中是魔术般的存在,“实验过程中晶体的颜色、不同物质混合产生的变化,都让我有一种做‘魔术师’的感觉。”唐瑜喜欢这种感觉,从做学生到现在,她大多数时间都在实验室度过,“早上8点半进实验室,天黑了才出来。”

几十年如一日的深耕,唐瑜在新型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以及超分子功能配合物等研究领域取得突出科研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影响力。近五年,她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以及教育部引智基地项目、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研究课题20余项,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和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

正在做实验的唐瑜。(资料图)

“虽然听起来很晦涩,但我们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作为一名科学家,埋头在实验室不是目的,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为相关国家战略、行业企业发展作出贡献,是唐瑜职业生涯的最大目标。

2019年12月,包钢(集团)公司与兰州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深化到实验室、工厂、车间等。在前期稀土配合物智能发光材料研究基础上,唐瑜与包头稀土研究院合作,开展了系列稀土高等级荧光防伪油墨的中试研究,可以实现在不同浓度、激发波长和密钥驱动下的荧光变色行为。

“我们这个标签防伪等级高,不仅能在光刺激下发光,在不同光作用时,还会呈现不同颜色的荧光。遇到外界刺激,荧光也会改变,这种特性使得标签极难被破解和仿制,使标签具备了高端防伪的特性。”唐瑜告诉记者,目前团队正在探索这一材料在高端消费品、钞票与证件防护等场景的应用,未来将会投入生产。

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理念贯穿了唐瑜的职业生涯。通过项目合作、共建实验室、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等形式,唐瑜和团队不断拓展与稀土、化工等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交流,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将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拓展,推动稀土资源的高值化应用研究。同时,攻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加快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唐瑜有着多重身份: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稀土功能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兰州大学无机化学课程组组长……“这些身份里,我最喜欢的是‘老师’。”唐瑜说。

带过60多位研究生,给无数本科生上过无机化学课,唐瑜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在她看来,教学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每次课前她都精心备课,课堂上也喜欢和学生互动。“我能从学生的表情、眼神中看出他们对课程进度的掌握情况,根据他们的理解程度、互动情况适当调整节奏,确保大家在我的课上都有所收获。”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唐瑜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唐瑜(前排右二)和学生们在一起。(资料图)

唐瑜的用心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反馈,美好的双向奔赴随之而来。

“2014年,一位叫史安也的同学在上完我的课后,写了封信给我。”十多年过去,唐瑜依旧记得很清楚,“信上说,我在课上提到的原电池前沿研究内容启发了他,激发了他的研究兴趣。那一刻收获的感动,比在实验室获得的成就感还要强烈。”

“唐老师是我在兰大化学院的第一位专业课老师,每次备课都准备充分,也非常耐心讲解问题。”目前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读博士的史安也回忆道。

甘肃省首届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兰州大学“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兰州大学研究生“十佳导学团队”……每一个奖项都是对唐瑜作为教师的肯定,奖项背后,也倾注了唐瑜对每一节课的用心付出和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

离唐瑜办公室不远处就是一间间实验室,每天都有学生起早贪黑做实验。多年前,唐瑜也像他们一样,在实验室这个不大的空间中,带着满腔的热爱和坚持,悉心研究探索,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奋斗之路。

近日,唐瑜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编辑:王春燕
责任编辑:赵博民、耿宁
来源
|
新甘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