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生朝 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宋振峰 秦娜 刘健
驱车沿着贯穿兰州新区东西的黄河大道前往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远远望去,地平线上,隐隐显现出一座银灰色的流线型建筑。
“瞧,那就是T3航站楼了。”同行的一位省民航机场集团宣传部工作人员说。
T3航站楼是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的核心工程。这座航站楼围绕主楼,有4条曲线柔美的指廊向外延伸而出,从空中俯瞰,像一个巨大的“X”。
随着车辆缓缓靠近,航站楼的轮廓愈发清晰。起伏的穹顶、飘逸的雨棚边缘,似轻盈的绸带,极具现代感与艺术气息。大楼正上方,竖立着两个格外醒目的红色大字:兰州。
T3航站楼国内出发入口。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 摄
车辆从引桥直接到达国内、国际出发大厅门口。正值机场开展全流程演练,大厅内外的显示屏上已经开始显示模拟的航班信息。
进入出发大厅,左右两侧是整齐排列的4个值机岛,再往里走,便是自助验证通道和安检通道。大批模拟旅客的群众提着行李箱或是背着包办完“值机”手续后,便会穿过开阔的大厅,自助验证、接受“安检”,进入下一流程。
“空间很大,特别明亮,感觉很美。”参加演练的兰州现代技术学院学生王璇说。
宽敞、明亮、漂亮,这是T3航站楼留给许多人的第一印象。
省民航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刘光喜介绍说,T3航站的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超过了T1和T2航站楼总和的4倍。从美学角度来看,这座建筑大量融入了敦煌、黄河等文化元素,形成了极具甘肃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
“无论是整体外形,还是内部结构,T3航站楼大量运用流线造型,寓意九曲黄河奔腾不息。”他解释道。
抬头仰望出发大厅,45米高的挑高空间气势恢宏。巨大穹顶上,22个“鱼眼”形天窗规则分布。阳光透过天窗倾洒而下,让整个大厅光线柔和而明亮。“鱼眼”周边,一条条咖啡色波浪线条环绕,仿若流动的黄河水,为建筑增添了几分灵动与婉约。
T3航站楼国内、国际出发大厅。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博 摄
在刘光喜眼中,T3航站楼的独特“鼎”状结构是一大亮点。
他说,整个航站楼就像一尊稳稳矗立青铜巨鼎,由主楼部分向四周延伸出4条指廊。这一设计,不仅将飞机在站坪的滑行路径缩短至1.2公里,较同类机场缩短30%,大幅提高运行效率,还减少了旅客前往登机口的步行距离。
“T1、T2航站楼仅有十几个近机位,旅客常需乘坐摆渡车前往停机坪登机。而T3航站楼近机位多达74个,远机位仅20个,靠桥率显著提升。”刘光喜说,安检区到登机口的步行距离被控制在450米以内,最多10分钟就能抵达,大大提升了旅客的出行体验。
T3航站楼地上建筑共有3层,国内、国际出发大厅为最上面的第三层。通过安检通道后,乘扶梯下行便来到二层。
二层的设计采用了当前比较流行的混流设计,即进、出港的国内航班旅客会在这一层形成交会,同时兼顾了国内航班旅客的中转。
“这一设计使机场内购物、餐饮等公共设施得到最大化利用,有效提升了航站楼的空间使用效率。”兰州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冶张全介绍。
此外,二层还通过连廊与T3航站楼南侧的综合交通中心相连,既方便国内到达航班旅客出港,也便于乘坐火车、大巴等公共交通工具前来的国内出发旅客进港。
二层混流区域。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 摄
T3航站楼地上一层部分,主要承担着国际航班旅客到达及中转功能。“这个区域今后将成为兰州机场接待外国旅客的重要区域。”冶张全指着设置在一层的国际迎客厅介绍。
冶张全表示,随着甘肃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兰州在“一带一路”中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近年来,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开通的国际航班越来越多,“国际”功能不断增强。
“三期扩建工程按照年旅客吞吐量3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0万吨、飞机起降架次30万架次的体量规划设计,功能完备、适度超前,将有力地保障未来更多的国内、国际航班在兰州的起降。”他说。
漫步于T3航站楼,从室外玉兰花样式的中华灯,到室内整体选用的敦煌色系;从天花板的精美纹理,到地面材料的舒适质感;从空间布局的巧妙构思,到设施设备的精心安置,目之所及,无不展现着这座现代化建筑对于文化、细节的执着探寻。
作为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的全程参与者,对于眼前的这座宏伟建筑,冶张全更像是欣赏一手抚育大的孩子,言语中充满骄傲:“三期扩建工程由民航机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充分借鉴了大型机场的先进经验,方案反复论证,历经数百次细微调整与优化,集平安、绿色、科技、创新、智慧、人文等理念于一体,达到了国内一流机场的标准。”
建筑展现结构之妙、结构成就建筑之美。这座建筑,不单单是一座综合性的交通枢纽,更是甘肃面向全球的崭新窗口。它承载了千年厚重的丝路底蕴,让这片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续写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