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客户端记者 李萍
在黄河之滨的兰州市安宁区,有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科创热土——兰州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自2003年成立以来,兰州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已发展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在国家级科技园绩效评价中稳居前列,谱写了一曲高校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的华彩乐章。
二十年砥砺深耕,这座科技园通过积极探索构建技术创新链、成果转化服务链和企业孵化链的建设,构建“2+3+1”的成果转化新模式。科技园已经逐步形成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文化创意等五大主导产业,并在支持高校科技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带动人才就业和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2月20日,兰州交通大学科技园入园企业兰州安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全国《第六届工业互联网大赛》中荣获“新锐组”一等奖。
“我们现在已经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3家,在孵企业51家,2024年园区企业实现营收3.5亿元,直接带动就业2200人。”科技园相关负责人介绍。
数字背后,是科技园探索形成的“2+3+1”科技成果转化新范式在持续发力。
科技园搭建了“理论研究→专业学科实验室→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基地→众创空间模拟小试→大学科技园产业化”的技术创新链条和“教学科研机构→科技处→成果转化中心→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的成果转化服务链条。
“这2条链可以完全贯通从基础研究到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再到新质生产力输出的大动脉,实现了学校和企业双向奔赴。”科技园相关负责人说。
同时,作为校企协同的一座桥梁,科技园探索了“第三方龙头企业+科技园+学校”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相当于科技园将学校的科技成果按照一定的价值转入科技园,然后找到第三方公司以技术入股的形式转化。
“科技园不仅可以成为学校成果的代持机构,还可以通过与第三方对接,承接第三方的课题委托学校师生研发,这种双向赋能的模式让学术智慧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科技园负责人说。
如今的科技园,18个国家级、省市级创新平台星罗棋布,2296万元年度研发投入持续浇灌创新沃土。从省级重大项目到服务地方经济,这片创新热土正在锚定“新质生产力”培育目标,通过完善创新链条、深化产教融合,让更多“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为西部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