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教师马琼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4月2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马琼(正高级工程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在京接受表彰。

她,初心如磐,34年扎根陇原大地坚守冶金事业,让冶金之花在西部绽放,她是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的奠基者;她,大胆创新,17年如一日深耕职业教育沃土,是首批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冶金技术史”的主创者;她,匠心筑梦,上讲台是名师下车间是工匠,走遍冶金企业访企拓岗促合作,以就业好破解冶金类专业招生难问题,使冶金工程学院在校生人数超千人。她,就是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正高级工程师马琼。

赤诚铸基,破茧成蝶绘蓝图

作为学校冶金技术专业引进的第一位教师,马琼进校工作17年来,一心扑在专业建设上,冶金学院就像她的第二个“孩子”。她深知有色冶金产业作为甘肃省的特色支柱产业,其冶金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地方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为快速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她带领当时还是个位数的团队成员,以中国铝业兰州有限公司、金川有色金属集团、酒钢集团等省内企业为主,深入企业生产现场,对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收集企业生产案例及时转化为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并重构课程体系、改革考评方式。

她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专业建设理念,主持设计建成了理念领先、设备对接生产场景的智能冶金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实现冶金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条件从0到1的突破,从冶金技术1个专业发展到包括2个职业本科专业和6个专科专业的千人冶金工程学院。带领团队先后打造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专业2个,省级骨干专业、特色专业2个,建成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支、省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教学团队2支,2个专业获批教育部财政部“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完成了冶金工程学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蜕变,创造了资环大学的“冶金加速度”。

笃志领航,多元突破立标杆

她兼任全国有色金属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秘书长、中国冶金教育学会理事等社会职务,主持或参与教育部专业标准制(修)订10余次,对接产业发展主持论证新增专科专业3个、职业本科专业3个,主持设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2个,主持修订校内冶金技术专业群专业人培方案20余个,主持审核相关专业标准50余个,推动建成了第二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主持撰写的产教融合案例入选教育部2024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她先后开发并承担“冶金技术史”“炼铁工艺与操作”“炼钢工艺与操作”“铝电解生产技术”及“金属材料热处理工”技能鉴定等多门课程教学工作。主持建成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8名教师获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称号,组织团队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在线课程2门,她主编参编出版教材5部,组织团队编写或出版“职通中文”系列教材5部。她在学院倡导的“台账梳理法”“工期倒排法”“院长书记有约”等高效工作方法成为冶金工程学院的品牌特色。她先后获批省级“教学名师”、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甘肃省优秀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获批建设“甘肃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她以身示范“手把手”带高徒见成效,团队成员有2名甘肃省领军人才、7名陇原人才、5名甘肃省技术标兵。打造了全国职业教育冶金类专业发展的“资环样板”。

倾心育才,深耕细耘结硕果

2013年—2016年间,马琼带领团队,承办多届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相关赛项。为办好大赛,她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前往矿山购买矿样,陪练参赛学生到深夜,并设计实践了“管式炉焙烧+计算”的选矿品位快速检测法,解决选矿品位校内不能检测的技术难题,节约训练期间外送检测费用10万余元。带领指导教师团队深入冶金企业生产现场收集参数、拍摄图片等,掌握现场生产实际,对接现场操作分析软件操作难题并研究解决方案,回校第一时间进入技能大赛训练现场,讲原理、校公式、践实操,针对训练焦虑学生,通过一起吃饭、散步、锻炼等方式用心用爱舒缓学生情绪,鼓励参赛选手勇于拼搏,学生亲切地称她为“妈妈老师”。十余年来有200余名学生分获各赛项一、二、三等奖,教师有30余人次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她也4次获“优秀指导教师”,并入选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典型案例。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跃升的同时,她还一对一帮扶身体残障等重点群体学生100余人实现高质量就业,学院就业率连续六届达100%。与此同时,培养了以国家劳模王小康为代表的数千名优秀毕业生,有力支持了西部及国内冶金行业的转型发展。

学院相继获批国家有色金属材料类“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甘肃省总工会“甘肃省工匠学院”、甘肃省教科文卫工会“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等,以实际行动践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创造了职业教育冶金类专业发展的“资环品牌”。

匠心研创,创新驱动绽芳华

针对冶金企业现场实践教学“三高三难”问题和市场现有教学装备不能对接生产现场的矛盾,马琼创新了实践教学装备“硬件仿真、软件模拟”的自主研发建设路径。十余年来,依托对接企业真实生产场景开展教学装备研发,授权专利13件,其中发明专利5件,所有专利技术全部实现转化,多项技术在兄弟院校应用,同时开展多项企业技术服务项目。累计解决5千余名学生的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难题,节约实践教学经费投入500余万元,节约实践教学设备采购费用投入500余万元,团队完成横向技术合作与服务项目12项,近五年累计到款近500万元;立项各类纵向项目20余项,获批省级行业技术中心等2个,到款累计超300万元,科研社会服务能力在同类院校中遥遥领先。

由她主持完成的项目获甘肃省专利奖三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获中国有色冶金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获甘肃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二、三等奖各1项,获甘肃省冶金有色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3项行业奖励,在各类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她也被推荐为甘肃省、河北省、河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入库专家。

三十四载如磐初心,十七年职教耕耘。马琼以炽热的教育情怀和深沉的产业报国之志,在西部大地浇灌出一片冶金教育的沃土。从一纸蓝图到千人学院,从三尺讲台到车间一线,她用创新打破桎梏,以匠心雕琢未来,将“冷门专业”锻造成“金字招牌”,让“工匠精神”在产教融合中焕发时代光彩。如今,她依然步履铿锵,以初心为笔,以匠心为墨,续写着新时代冶金强国梦的西部篇章。她的故事,是职教人扎根产业、服务国家的生动注脚,更是资环人勇立潮头、书写时代的铿锵答卷。

编辑:李宗洋
责任编辑:张子昆
来源
|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