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路长情 积石山下的“绿衣使者”

清晨六点,积石山县城尚未苏醒,一辆邮政绿的厢式货车已悄然驶出揽投部大院。驾驶座上的马小海搓了搓双手,哈出一口白气,目光扫过后视镜上挂着的全家福照片——那是他一天奔波的动力。

八年前,马小海大学毕业,选择加入邮政系统。从普通揽投员到部门经理,他始终保持着上学时的良好习惯: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岗,检查车辆、清点邮件,无论暴雨倾盆还是大雪封山,他总能在客户约定的时间准时出现。“邮政服务是老百姓的‘信任纽带’,迟一分钟都是失信。”他说。

这份执着,让他的邮路成了“放心路”。2024年,他带领团队揽收邮件6.21万件,资费收入突破100万元,同比增长33%。一位经营生鲜电商的客户感慨:“夏天寄水果,冬天寄羊肉,小海从没让包裹耽搁过。邮寄生鲜找马小海,放心!”

创新者的脚步:让邮局“流动”起来

在积石山,许多偏远村落尚未通快递,学校、工地更是服务盲区。马小海敏锐地意识到:邮政的使命不仅是送信,更要连接城乡、服务民生。

2023年,他首创“流动邮局”项目。每周三,一辆改装后的邮政车开进县第三小学,孩子们排队寄信、取包裹,还能通过车载设备视频连线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名留守儿童在作文中写道:“马叔叔的车是‘魔法车’,载着爸爸的声音和妈妈的礼物。”

工地上的工人们则称他为“及时雨”。某次,一处隧道工程因暴雨中断交通,工人们无法进城办理银行卡。马小海联合金融网点,带着移动终端上门,两天内为100余名工人激活工资卡。“以前跑几十里路才能办的事,现在家门口就解决了!”工头老张竖起大拇指。

团队的“主心骨”:用制度管人,以真情聚心

作为揽投部经理,马小海的管理哲学简单却有效:“带头干,公平判,暖心管。”他推行“班组积分制”,将服务质量、客户评价与绩效挂钩,团队效率提升40%,他自费购买防寒手套、保温壶,叮嘱员工“天冷先暖手再握方向盘”。新员工小李因投递失误被客户投诉,他连夜陪同上门道歉,事后却安慰道:“错一次,长一智,我当年摔的跟头比你多。”

这种刚柔并济的风格,让团队拧成一股绳。2024年“双十一”期间,日均处理邮件超10000件,全员连续加班15天,无一人抱怨。“跟着马班长干,累但踏实。”老员工张师傅说。

家的重量:铁汉柔情与深夜的叹息

荣誉背后,是难以言说的愧疚。马小海的手机里存着一段视频:一岁多的女儿摇摇晃晃走向家门,嘴里含糊喊着“爸爸”,而当时他正在30公里外的工地协调“流动邮局”进驻。妻子白雪苦笑道:“孩子学会的第一句话是‘爸爸在送货’。”

更让他揪心的是家中三位老人。90岁的奶奶常年卧床,母亲患有心脏病,父亲腿脚不便。地震期间,他连续三天守在单位,直到同事提醒才想起给家里报平安。“电话接通时,我妈只说了一句‘你忙,别担心’。”说到这里,他喉头滚动,沉默良久。

有人问:“这么拼值得吗?”他指了指办公室墙上的标语——“人民邮政为人民”。“每次看到老人拿到养老金的笑脸,听到孩子拆包裹的欢呼,我就觉得,值了。”

生命的韧劲:病床上的抉择与一盏不灭的灯

2024年底,马小海累倒了。连续高烧的他被确诊为肺炎,医生勒令住院。然而,输液瓶刚挂上,他就摸出手机安排工作:“工地那批身份证今天必须寄出”“学校的流动服务照常进行”……

转机出现在某个深夜。一位姓马的老人打来电话,声音颤抖:“小海,我老娘的养老金到账了!多亏你冒雨帮她补办卡……”原来,三个月前,马小海得知老人行动不便,主动上门收集材料,辗转三个部门办妥手续。这通电话让他豁然开朗:“你看,这些小事,就是邮政人的大事。”  

一周后,他带着未痊愈的身体回到岗位。同事劝他休息,他却笑道:“我这‘邮政绿’又不是盆栽,得晒晒太阳才精神!”

绿意绵长:荒原上的希望播种者

如今的积石山,重建的楼房拔地而起,而马小海的邮路依旧延伸向远方。他有个“五年计划”:在全县推广“智慧邮驿站”,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办理金融、政务业务;组建“银发服务队”,为孤寡老人提供定期上门服务。“邮政不该只是送包裹,更要做社会的‘毛细血管’。”他说。

暮色中,那辆邮政绿的货车缓缓驶过山脊。车灯划破黑暗,仿佛一条流动的星河。

【后记】

采访结束时,马小海从抽屉里拿出一沓信——那是孩子们寄给父母的“流动邮局”书信。信封上歪歪扭扭地画着绿车、笑脸和太阳。他说:“这些画比奖章更珍贵。它们让我相信,每一公里邮路,都在连接幸福。”(记者 黄龙 通讯员 马龙)

编辑:张光庭
责任编辑:董少斌、瞿方业
来源
|
积石山县融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