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鸟语花香。走进蒋存琴的庆阳奕雅刺绣创意有限公司,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49岁的蒋存琴正在带领数十位绣娘专注刺绣,她身为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同时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乡村工匠等多项荣誉获得者,多年来用手中的小银针,穿行于时代的浪潮中,不仅传承了传统手工艺香包刺绣的精髓,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责任,成为了推动乡村经济振兴与文化保护工作的标志性人物。
家庭针韵传四序 绣里风华证一生
蒋存琴自幼成长于刺绣世家,小时候,母亲刺绣时,她就爱蹲在旁边仔细观看,并时常翻看奶奶留下的百鸟朝凤绣片。16岁油灯下的深夜,蒋存琴学着奶奶的样子,拿起针线沉浸在刺绣的世界里,当一朵朵色彩明艳的花朵在丝线中绽放,她渐渐明白奶奶说的那句话:“好绣娘的眼睛和指尖,要盛得下四季的美好。”自此,她便开始独立制作香包、肚兜等民俗手工艺品。
2003年仲夏的民俗文化节,改变了这个陇东女子的命运轨迹。27岁的蒋存琴站在国家级刺绣大师朱寿红的刺绣作品前,看到绣线堆叠的云雾像是在丝绢上流动,她感念刺绣艺术的憾人之神奇,毅然决定拜朱寿红为师。学艺期间,她每天勤学苦修,绣针在指尖磨出老茧,慢慢豁然开悟——原来刺绣,需用多色丝线叠绣多层,让晨昏天光都凝在方寸之间。
30多年来,蒋存琴始终坚持对刺绣技艺的不断学习和提升,多次积极参加国、省和市、县举办的技能公益培训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并开展刺绣技艺培训及辅导工作。“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绣娘,在人生这块绣布上,想要绣出自己喜欢的样子。”她说。
丝线为笔写春秋 成果丰硕承非遗
三十载银针飞渡,蒋存琴的刺绣人生如同庆阳香包上的五彩流苏,在时光里摇曳生姿。从《梅兰竹菊》在第二届甘肃民间文艺“百合花奖·民间工艺美术类”评奖活动中荣获银奖,到《双龙枕》献礼共和国华诞,每一件作品都是她努力耕耘的印证。
2007年冬天,当《梅兰竹菊》在甘肃民间文艺"百合花奖"中绽放银辉,刺绣界第一次注意到这位陇东绣娘——她的作品中,傲雪红梅仿佛凝着冰晶,幽兰叶片仿佛浮着露痕。绣绷上的四季轮回,正是她埋首染坊的见证:为捕捉竹影深浅,她把丝线拆解成比发丝更细的股,为呈现菊花风骨,她日夜观察并寻找古法植物染料。
十年磨剑终成锋,最耀眼的绽放总在沉淀之后。2020年7月,蒋存琴获手牵手,心连心走进中国寻找指尖艺术金牌刺绣师手艺传承人三等奖;2020年10月荣获2020首届全国乡村手工艺(刺绣)银奖;2023年6月,参加甘肃省民协、河南省民协、三门峡市文联联合举办的“喜迎党的二十大,虎虎生威”沿黄河九省区民间工艺布老虎大赛获三等奖;2023年10月15日,刺绣作品“猫”“蝶花草虫”分别荣获第十六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制作技艺类一等奖、三等奖;2024年8月,刺绣作品《双龙枕》在全省民间工艺展览(陇东片区联展中)荣获二等奖;2024年9月,刺绣作品《牧羊图》《猫》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数字博物馆收藏.......多年来,蒋存琴创作的刺绣作品多幅多次获奖或入展。
蒋存琴常说:真正的传承不是把老花样供在玻璃柜里,而是让非遗老手艺活在当下的每一天。她的这根银针串起的不仅是30多年的光阴,更是一个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奋斗之路,让人们看见非遗传承最美的模样。
银针绣出致富路 彩线织就就业篇
通过个人努力和家庭资金支持,蒋存琴现拥有140平方米个人工作室、360平方米刺绣培训室及860平方米作品展厅,长期坚持刺绣技艺培训和辅导工作。她的工作室不仅绣出万千锦绣,更串起数百名农村妇女的增收致富希望。
自2013年起,蒋存琴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通过“一推二帮三扶”模式,助力农村妇女脱贫致富,帮助17户贫困家庭脱贫,解决396名农村妇女就业问题,绣娘年均增收2.8万元,绣品远销京沪穗津,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2021年3月,她被受聘为甘肃高原妈妈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刺绣指导老师;2021年7月起,连续被镇原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任命为“年度文化工作者服务基层一线”培训老师,深入乡村开展刺绣技能培训,近五年累计举办集中培训200余场次,培训学员12000余人次,工作室个别指导400多人次;受邀赴临夏州、渭源县等地培训学员6期12个班,覆盖1100余人次。2022年11月,被镇原县人民政府认定为第二批镇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绣制”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11月,经甘肃省乡村工匠培育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甘肃省乡村振兴局授予“甘肃省乡村工匠”称号。
每年在春节和重阳节期间,蒋存琴还自费购买慰问品赴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利用寒暑假进村入户慰问留守儿童和困难学生,事迹多次受到省、市、县文广局及妇联的表彰,也受到中央、省、市多家媒体的采访报道,2020年12月荣获庆阳市“敬老爱老好儿女”模范称号。
但她最珍视的,是绣娘们发来的消息——“用绣花针供出大学生”“盖起新砖房”。这根穿梭千年的银针,正绣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让黄土地上的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机。(镇原融媒全媒体记者 张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