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云·融媒集萃】第一百六十四期

惠民生 解民忧 暖民心

——嘉峪关市以群众小事优办快办推动城市建设

嘉峪关市融媒体中心

嘉峪关市嘉文大桥改扩建工程顺利完工并通车。改造后的嘉文大桥形成双向六车道和东西两侧人、非机混行道,显著提升南北城区通行能力,满足了市民通行需求。嘉峪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巍

公交站台改造、天然气改造、小区加装电梯……翻开嘉峪关市近年来的“实事改造清单”,每一条都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折射出浓浓的民生温度。

近年来,嘉峪关市以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建设为依托,以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高水平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工作,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新改造的公交站台配备遮阳避雨设施,为我们提供了舒适的候车环境。”在南市区方特大道的公交站台,正在候车的市民吴女士赞不绝口。

公交站台改造是2024年嘉峪关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项目涵盖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区、市中级人民法院等多个地点的18处公交站台,共计新建36座标准化站台,翻新6座原公交站亭,并新购置和修复了候车亭。此外,还安装了53块落地式智能公交电子站牌,通过精准的GPS 定位与大数据分析,实时更新公交车辆的运行位置、预计到站时间等信息。

“能够随时看到公交车的进度,很方便,乘车也更安心了。”谈起改造后的变化,市民姚先生竖起了大拇指。

改造后的站台简约而美观,不仅配备了遮阳避雨设施,还增设了座椅。此外,实时查看乘车信息的功能也让居民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车辆到站情况。这些改进措施,显著提升了市民出行体验。

近日,记者在佳苑小区施工现场看到,施工人员忙着开挖路面、排线、安装天然气管道……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我们优化了施工方案,增加了人力和设备投入,全力以赴保障项目建设高效有序推进。”嘉峪关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工程管理“煤改天”项目现场负责人董凡介绍。

近年来,嘉峪关市实施了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项目、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项目,对全市56个小区,合计煤气用户6.7万户进行改造,预计于今年年底前完成全部小区通气点火工作。

住在利民小区20多年的居民崔女士对天然气入户改造工程赞不绝口。她说:“逢年过节一家人团聚做饭时,最怕突然没有煤气,现在通了天然气,省心多了。”

“居民想办的事,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在“煤改天”项目推进过程中,嘉峪关市住建局抽调骨干力量,组建“煤改天”工作专班,严格执行日调度、周例会、月通报工作机制,紧抓关键工序,加强现场管理,积极督促各项目单位按计划推进改造任务。

同时,针对居民反映的表具安装位置差异、施工扰民等各类问题,市住建局建立多次入户机制,及时与居民沟通,确保问题限时办理。

在嘉峪关市人民小区,崭新的电梯矗立在楼体外侧,居民按键进出,出行十分方便。

老旧小区住宅加装电梯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在破解居民上下楼难题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2018年以来,嘉峪关市先后共有230部加装电梯投入使用。

嘉峪关市老旧小区电梯加装政策实施以来,市住建局以“适老化改造+城市更新”双向驱动,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居民自治”的电梯加装模式,事前吸纳居民意见建议,组织设计单位现场踏勘,按照各小区、各楼栋实际情况及居民意愿选择电梯规模并制定实施方案,施工中严格执行监理驻场、第三方检测、居民代表监督的三级监督制度,统筹安排、稳步推进。(窦翔)

兰州新区 以链式思维推动产业焕新发展

兰州新区融媒体中心

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2%,多项核心指标增速全省第一……

这份亮眼的一季度“成绩单”,是兰州新区以链式思维推动产业焕新发展的生动写照。

今年以来,兰州新区聚焦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扎实开展“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大创新、大环境”行动,推动优势产业强链、传统产业升链、短板产业补链、新兴产业延链,做优做强主导产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聚磅礴动能。

近日,走进位于兰州新区化工园区的瑞朴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设备高速运转,工人驾驶叉车往来穿梭,井然有序地装卸新鲜出炉的无卤阻燃剂。

作为兰州新区化工产业链上游企业,瑞朴科技生产的无卤阻燃剂广泛应用于工程塑料、橡胶、涂料等多个领域,与区内多家企业形成上下游供应链,构建起企业间供应链协同、产业链协作的融通发展模式。

在化工园区甘肃耀望废盐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工地,同样是一派繁忙景象。占地800亩的施工现场犹如巨型棋盘,32台旋挖钻机同步作业,200余辆工程机械往来穿梭。

作为兰州新区化工产业链的下游企业,甘肃耀望废盐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每年可处理废盐45万吨。

由点观面,兰州新区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既提升了产业聚集度,更增强了经济发展韧性。

兰州新区经发局副局长谭志红介绍,兰州新区着力把各项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在完善产业链、融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做强创新链,做大做强现代农业、绿色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和新能源等主导产业的同时,加力推动传统产业实现蝶变升级,并形成多个特色产业集群。

同时,以科技研发、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拉动兰州新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兰州新区以储能电池、光伏制造为方向,加快布局前沿新材料产业,培育出多个新的增长点。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在第二产业中领先。

兰州新区还在制度、机制、流程上大胆创新。通过深入实施“链长制”,推行“一链一策”,定期解决产业链发展难题;出台多项支持政策,鼓励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打通产业链堵点。

从绿色化工到新能源,从新材料到先进装备制造,从生物医药到数字经济,兰州新区主导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聚链成群,构建起了“雁阵齐飞”式的现代产业矩阵,正改变着区域产业格局。(唐学仁)

甘南 “希望小屋” 助力青少年成长

甘南州融媒体中心

走进玛曲县尼玛镇久西草的家,书桌上整齐摆放着荣誉证书与课本。志愿者黄兰青说:“以前内向的孩子如今变得越来越自信。”

在碌曲县尕海镇道吉才让家的小屋,映入眼帘的是融入藏式纹样元素的墙面与功能分区合理的书桌,道吉才让的母亲欣喜地说:“孩子的成绩提高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在夏河县甘加镇道吉卓玛的家,曾经杂乱破旧的厨房,如今已华丽变身为充满梦幻色彩的“天空蓝”小屋,让道吉卓玛能够安心学习。她说:“长大后,我一定要回报社会,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孩子!”

…………

自去年“爱心甘南·希望小屋”项目启动以来,甘南州以“一户一策”的精准帮扶模式,在全州8县市打造了17处独立、整洁的学习生活空间。

该项目由共青团甘南州委、甘南州青年联合会联合发起,依托困境青少年家庭原有住房,统筹各级团委及青年联合会自筹资金35万元,统一规划、设计、装修,并配备定制书桌、护眼台灯、安全床铺等设施。以碌曲县为例,首批建成的2间小屋通过“一屋一策”改造,不仅解决了电路安全隐患,还为每户建立了“成长档案盒”,记录受助青少年的点滴进步。

甘南州在建造“希望小屋”基础上,注重对困境青少年的长效关怀,在全州建立起“团干部+青联委员+志愿者”的结对帮扶机制,推出“六个一”常态化服务:每月开展课业辅导,帮助孩子们解决学习难题;每季度进行心理疏导,呵护他们的心理健康;每学期发放学习用品,保障学习需求;每年安排健康体检,关注身体健康;寒暑假开展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节假日给予亲情陪伴,让孩子们感受到温暖。

据了解,“爱心甘南·希望小屋”将向着困境青少年帮扶全覆盖目标稳步推进,项目不仅要实现帮扶范围的拓展,还将深度延伸服务内容,精心打造“心理健康课堂”“非遗传承体验”等特色活动,让孩子们在汲取知识的同时,感受文化魅力,塑造健全人格。

同时,共青团甘南州委将与教育、民政等部门携手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借助“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机制,精准匹配并输送关爱资源,确保每一份关怀都能直达所需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舟曲县已率先将“爱心甘南·希望小屋”项目纳入民生实事清单,以实际行动持续擦亮希望工程品牌。(拜学媛 李喜才)

图片新闻

榆中县融媒体中心

榆中县和平镇被誉为全国三大牡丹培植基地之一,初夏时节,20余万株牡丹竞相绽放,或白如云朵,或红如朝霞,或粉如蜜桃,各色牡丹舒展着娇艳的花瓣,在繁茂绿叶的衬托下艳而不俗、美不胜收,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拍照。(刘彦令)

平凉:工会大食堂 暖胃又暖心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早餐三五元,中午、晚上10元就能吃饱,工会大食堂为大家考虑得真周到”“这里菜品不错,价格很实惠,真是暖胃又暖心”……

近日,平凉市首家工会大食堂在崆峒区御景华府1号楼揭牌,这个由平凉市总工会联合商家共同打造的“暖心食堂”让周边职工群众连连称赞。

“我们每天提供早中晚三餐,有30多种菜品,米饭炒菜两荤两素10元,平凉饸饹面3元,还免费送水果和小零食。”食堂负责人任小娟说,食堂面积260平方米,能同时容纳120人用餐,目前午餐和晚餐人流量达300人左右。

快递员程鹏鹏吃着刚出锅的包子,脸上满是笑意:“以前赶时间经常顾不上吃饭,工会大食堂解决了用餐问题,而且还有专属优惠!”

“饭菜可口,价格便宜,一个月能省五六百元!”已经连续多日在工会大食堂用餐的外卖送餐员李建利说,“希望工会大食堂能多开几家,让覆盖面更广。”

为解决新就业群体及广大工会会员“就餐难、就餐贵”的问题,平凉市总工会按季度为合作商家投入专项补贴,商家则承诺以成本价供应新鲜食材,新就业群体及工会会员享受8.5折优惠。

“从选址到菜品定价,从营养搭配到环境优化,我们秉持‘实惠、健康、温暖’三大原则,力求让每一位职工吃得放心、舒心。”平凉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平凉首家工会大食堂的诞生,源于市总工会对全市职工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需求的深入调研,也来源于工会“爱心早餐”工程的延伸。

近年来,平凉市总工会以党建共建形式联合辖区部分企业开展“关心、关爱、关怀”工作,创办新建工会大食堂,提出“工会补一点,商家让一点,会员出一点”的运营模式,将价格压至普惠水平。

“开办工会大食堂的初衷,是希望为职工打造一个‘家门口的暖心食堂’。”平凉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赵锋表示,“要借助党政之力,聚社会之力,强工会之力,进一步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职工的急难愁盼事,打造暖心平凉城市。” (郭惠民)

临夏州:“一岗多能”惠民生 “全科警长”服务忙

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近日,在临夏州政务服务中心,市民马巍仅用5分钟就完成了驾照更换。“以前要跑医院、照相馆,现在带着身份证就能办,自助体检一体机太方便了。”这样的赞叹,是临夏州公安机关以“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生动注脚。

临夏州公安机关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打破警种壁垒,创新推出“全科警长”服务模式,将215项公安业务整合为“一窗通办”,实现从“专科问诊”到“全科服务”的转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的便利。

走进临夏州政务服务中心,公安综合服务窗口前秩序井然。这里不再区分交管、治安等专窗,取而代之的是42名经过系统培训的“全科警长”。他们熟练掌握各警种业务,群众到窗口就能办理跨警种事项。

“从找‘警种’到找‘警察’,简易业务2至5分钟就能办结。”临夏州公安局指挥中心二级警长张亚琴介绍,通过整合警务资源,现在群众办理跨警种业务无需重复排队。据统计,该中心日均办理业务200余件,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

针对群众多元需求,公安窗口还推出“马上办”“延时办”等服务。临近下班时,工作人员主动提供延时服务;对紧急业务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容缺办理。市民孟进红在办理二手车违章查询时,不仅快速解决了问题,还获得了过户政策等延伸咨询服务。

改革成效不单体现在州级政务中心。在临夏县土桥派出所,村民刘智惊喜地发现,原本需要到县城办理的车驾管业务,现在家门口就能解决。

临夏县公安局还打造了区域便民服务中心,土桥派出所民警安宗琼说:“现在治安、户政、交管等业务实行集中办理,群众不用多头跑。”

数据显示,土桥派出所便民服务中心自运行以来,累计办理业务5万件,单日最高办理量达200件。通过将服务触角向基层延伸,群众办事平均距离缩短30公里,时间成本降低70%。

在改革中,临夏公安注重科技赋能。政务中心配备的自助体检一体机将原本需要半天的驾照换领流程压缩至几分钟;27项户政业务实现“全程网办”,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理户籍证明等事项。

“我们要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临夏州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扩大“一窗通办”覆盖面,推动更多事项“跨省通办”,加强“全科警长”培训,让公安政务服务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从“跑多窗”到“进一窗”,从“多次跑”到“一次办”,临夏公安的“放管服”改革实践,正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写照。 (王伟如)

编辑:杨延琴
责任编辑:董少斌、瞿方业
来源
|
甘肃日报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