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陇南师范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爱困难群众的重要论述,以“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为引领,以结对帮扶、支教帮扶和助农帮扶为重点,积极发挥作为陇南唯一高校的教育人才科技支点作用,以教育之力扛起爱心甘肃建设的责任担当。
全员参与,扛起关爱责任。“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开展以来,学校400余名党员干部和教师与陇南市武都区各乡镇的孤儿、困难重度残疾人或特困家庭成员建立了结对关爱关系,是承担工作量最大的陇南市属单位。为了高质量组织好关爱工作,学校党委针对关爱对象数量和类型多、住址偏远分散等困难,一方面通过号召大家通过组团组队前往等方式,节约出行成本,高质量组织好关爱工作。另一方面率先垂范,带头扛起关爱责任。党委书记向君带队赴武都区五库镇协调结对工作,与学校选派帮扶队的12名成员深入交流,实地了解关爱对象整体情况,并代表学校向五库镇九年制学校和幼儿园捐赠了40余箱学习用品。在学校党委的动员部署下,全校上下自觉把做好结对关爱工作与学习教育和“三抓三促”行动结合起来,积极深入结对关爱对象家中走访探视,面对面交流谈心,赠送生活物资、书籍用品,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和教师与关爱对象建立了深厚感情,建立了爱心“家庭”,当上了爱心“爸妈”。今年一季度,共计联系交流361次,实地走访87次、落实政策25个、帮助解决实际困难20个、帮办实事24件、资助资金1.7万元(含物资折合),向上级反映需要解决的问题4个。
破解难题,架起空中课堂。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和社会结构等因素,造成我省乡村小学教学点和复式班占比较大。为了解决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从2019年开始,学校发挥自身培养小学“全科型”教师的特色优势,积极参与省教育厅“互联网+师范院校支教服务”项目,负责甘南州舟曲县、陇南市武都区的支教任务。通过“互联网+支教”模式长期稳定向五库镇等地的小规模学校选派支教实习生,创新采用“短期实地教学+长期网络专递课堂教学”的方式,着力解决乡村学校美术、音乐、英语等课程“开不齐、开不足”难题。一是以共同体理论驱动实践创新。学校提供师范生与专家资源,负责课程设计与实施,教育局统筹政策支持与资源调配,受援学校负责课堂搭建与教学反馈,企业保障技术运维与平台优化。二是以协同育人赋能教学全流程。通过组织管理、校际协作、家校联动、教学互动等途径的协同联动,切实提升专递课堂教学质量、弥补留守儿童情感缺失、提高乡村学生美育素养。三是调研行动研究提质增效。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动态掌握支教帮扶工作各主体对“互联网+支教”项目的期待与感受,不断优化师范生、乡村教师、乡村学生之间协同发展的实践任务。截至目前,学校共选派美术教育、音乐教育、教育技术专业11名指导教师和87名优秀师范生,覆盖14所中心校,辐射25个教学点,涉及甘南州与陇南市2个市州、4个县区、15个乡镇25个行政村,授课5678学时,上课师生达16万余人次,为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贡献了力量。
对接产销,助推农林产业。陇南生态环境良好,具有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独特优势,油橄榄、花椒、核桃、中药材、草食畜禽、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始终是当地农户创收的重要来源。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高质量发展动能不足,造成特色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发挥不充分、增收效益不显著,陇南仍是甘肃乃至全国发展最不平衡不充分的典型地区。近年来,学校积极挖掘自身特色优势,着力农林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一是拓展人才培养领域。组建了农林技术学院、电子商务学院,布局开设了农业生物技术、园林技术、畜牧兽医、食品检验检测技术、电子商务、艺术设计、会计等应用型专业,助推特色农林产业人才供给升级。二是积极打造高水平专业群。以“互联网+农业”为导向,以国家级骨干专业农村电商为龙头,重点培养具备现代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全产业链知识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三是着力资源开发研究。成立陇南特色农业生物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组建了陇南油橄榄资源研究与高值化利用等7支研发团队,引导专家人才开展对接陇南农林产业的科学研究,鼓励形成和转化应用型成果,开展技术服务和专家咨询工作,促进政校企协同、产学研用融合。四是开展乡土人才培训。学校年均培训乡土人才5000余人,已经成为全省最大的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基地,培育孵化了如陇小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一批数字农业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