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上午,由重庆市委网信办、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指导,华龙网集团主办的2025第五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走进重庆科技大学,解锁一所高校硬核科技担当。
党委书记当“推荐官”
解锁工科强校的硬核实力
在该校的媒体座谈会上,重庆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黎德龙化身“推荐官”,向媒体记者分享近年来的发展成效和实践探索。
重庆科技大学历经70余年办学历程,已为行业和地方培养了15万余名优秀人才。当前,学校正全力加快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学校以工为主,以油气勘探与绿色开发、低碳冶金与先进材料为主要特色,是重庆市唯一拥有石油类、地勘类完备学科体系的学校,也是重庆市唯一建有安全工程学院的高校。同时,作为重庆市人民政府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联合共建高校,以及全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学校在多个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
多年来,学校深耕石油、冶金、资源循环利用和安全等行业领域,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学校拥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38个,其中包括重庆唯一一个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全市唯一一个重稠油油砂热采实验室,还投资7000万元建设了全球首套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与地层风险评价一体化实验平台,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空白。
在现场问答环节,来自中国西藏网、中国网、四川新闻网等多家媒体的记者们围绕学校新工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现场提问,学校相关负责人予以了充分回应,大家在热烈坦诚的气氛中,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互动交流。
“学校实力很硬核,在软实力层面,学校做得也有特色和亮点,特别是开展的‘走进教室、走进宿舍、贴近师生’‘两走一贴近’,不仅解决了师生身边问题,也让大思政建设有声有色。”中国吉林网首席记者越明感慨道。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让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在重庆科技大学非常规油气绿色高效开发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内,一个被称为“大三维”的实验装置格外引人注目。这个大型圆柱体长4米、直径1米,模型体量居世界首位,工作温度可达425摄氏度,压力可达35兆帕,最大地层倾角可达45度,可模拟任意井网井型的重稠油开采环境。它是该校历时4年自主研发,也是全球首套模拟实验装置,在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领域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安在线记者张秀明参观后很有感触:“虽然是首次走进重庆科技大学,但学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层面的使命担当令人佩服。”
据了解,学校年科研经费超3.5亿元,2024年牵头获得国家级项目30项,获批单个项目经费500万元以上的横向项目5项;与“中国海油”强强联合,“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等科研成果相继涌现……每到一处,记者们都在为硬核实力点赞。
参观多个科研平台
见证硬核科技力量
参观重庆科技大学校史馆
参观稠油开采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参观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实验室
媒体记者们还参观了重庆科技大学的多个科研平台。在校史馆,大家回顾了学校70余年的办学历程,对学校培养的15万余名优秀学子印象深刻。在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实验室,由重庆科技大学与中海油共建的实验室聚焦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地质灾害,研发的全球首套地层风险评价实验平台包含大型离心机与水合物模型箱,承担了3项国家级项目,助力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开发。
媒体记者实地体验重庆科技大学的硬核科技力量
在钢铁制造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实验室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三层次、九模块”实验教学体系,实现教学资源零消耗、实验容量无限化。该中心先后获评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冶金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支撑多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形成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经验,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参观垃圾焚烧发电中试基地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在重庆科技学院生活垃圾资源化省部共建协调创新中心,这一句再合适不过。该中心由重庆科技大学牵头,联合多单位共建,研发的垃圾焚烧及资源化技术获70项发明专利,成果应用于全球253个项目,助力减排1.4亿吨,获国家级奖励,支撑重庆三峰环境发展为百亿市值企业,并拓展了“双碳”研究领域。
在环湖步道,湖光山色与教学楼、体育馆、学生宿舍相映成趣,春夏之际橙黄粉蓝各色绣球花汇成花海,成为师生漫步赏景、感受“生态+教学”融合魅力的绝佳之地,也成为媒体记者的打卡之地。
此次采访活动,让全国主流网络媒体记者们深入了解了重庆科技大学的硬核科技担当,也见证了学校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卓越成就。(郭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