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新城 大潮奔涌——新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赋能高质量发展

鲜花盛开的5月,被誉为“希望新城”的兰州新区,再次迎来高光时刻:以“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2025年甘肃省科技活动周暨第十三届“魅力之光”科普活动开幕;2025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西北地区赛决赛、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甘肃赛区决赛等全国性赛事先后在新区火热开赛……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区正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与不懈的努力,在科技领域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近年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新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全过程创新链条的有机融合,为新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鲜活的“科技创新样本”。

展示科技成果 感受新区科技魅力

在新区高质量跨越发展中,总有一种精神在抒发,总有一种力量在推动。尽管不同的人有不尽相同的解读,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创新创业的精神,那就是创新驱动的力量。

走进科技活动周新区科技成果展区,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科技世界。这里有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展品,每一件都凝聚着科技的智慧和创新的力量。

▲科技活动周新区科技成果展区,兰石重装产品模型引人关注

百林科(兰州)新材料有限公司层析柱采用最前沿的纳米技术和智能材料设计,为实验室实验效率带来了革命性的提升;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中试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高端装备润滑油脂、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等7项技术成果国际领先;莫尼塞克25L钛合金表面张力贮箱、90L金属隔膜贮箱已应用于航天器上;中科纳米氧化锌,实现了复杂含锌矿冶固废中有价金属的循环再生和锌资源的高值化利用……

作为本次科技活动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成果展紧扣国家战略需求,聚焦重大科技突破,服务地方发展大局,凸显了新区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的重大突破,更是多维度展示出新区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通过“可触、可感、可参与”的沉浸式体验场景,生动勾勒出新区蓬勃的科创力量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蓝图。

▲科技活动周新区科技成果展区,兰州新区农投农产品惊艳亮相

在本次科技创新成果展中,新区参展企业、创新平台共35家,展示了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多项前沿技术与应用案例。这不仅是新区迈向科技强国征程的生动缩影,也承载着新区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无限憧憬与坚定信念。

近年来,新区科技创新工作成绩斐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1倍、1.6倍、7.1倍,每万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位居全省前列且增速较快,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并先后获批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化基地、第二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

▲科技活动周上展示的兰州大学药化成果

科技创新的背后,是新区逐步完善的创新生态和体系支撑。近年来,新区先后制定各类配套制度10余项,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招商,创新创业活跃度不断增强,建成各类创新平台183个,涵盖大科学装置检验检测中心、同位素实验室、离子束放射治疗技术创新中心等高端科研平台,以及兰石能源装备创新联合体、产业创新联合体等产业创新平台。

与此同时,新区科技投入也快速增长,财政科技支出占比连续6年保持在3.5%以上,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达3.7%。新区还与多名院士专家团队开展科技合作,累计引进转化科技成果533项,累计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222项,医用重离子、同位素研发、苯乙烯进料汽化器等22项技术国际领先,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等178项技术国内领先。

这些数据也许是枯燥的、抽象的,但对见证了这一奇迹的新区人来说,翻天覆地的变化却是具体的,可感的。

兰州莫尼塞克空间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阳表示,公司团队多次承担国家重大航天动力工程,突破多项行业重大技术难题。这家专注于空间飞行器、火箭、卫星、空间站、推进剂贮箱研制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在新区科创的强力加持下迎来了收获期。

▲莫尼塞克空间飞行器推进剂贮箱研制基地

▲莫尼塞克空间飞行器推进剂贮箱半成品

“从工业制造的精密质检到现代农业的智慧栽种,新区科技创新始终聚焦‘民生刚需’与‘大国重器’双线发展。”新区科技创新局有关负责人说,近几年,新区锚定科技创新主线,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长成林”、未来产业“快生根”,为新区强工业、促创新标注了生动注脚。

擦亮科创招牌 赋能产业升级

强化支点意识,抬升发展标杆。科技创新,正成为新区最亮眼的金字招牌。

近年来,新区聚焦关键环节的培育和引进,增强产业技术网络的广度与厚度,不断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撑力度,广泛密植专精特新、创新型企业,加强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形成突破,有效提升了技术攻关链环的强韧性。

“从实验室到现实技术领域,我们面临的前沿创新是全球竞争的焦点,必须自主突破关键技术。”百林科(兰州)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智说,新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作为一名企业负责人,只有坚持创新、深耕科研、协同合作,才能在科技浪潮中实现企业长远发展。

通过创新发展,如今,百林已是新区新材料领域的头部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百林科实验室内,实验员在认真做实验

向“新”而行,百林的创新突破,是新区科创与产业融合的缩影。

近年来,新区围绕打造产业聚集地,强化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梯度培育高素质创新主体,聚焦主导产业加快引培了一批和百林科一样的专精特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2户、省级“单项冠军”企业3户,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50户、89户、119户,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占比30.33%。

从迭代升级科技型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行动,从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无不体现新区科技创新的强劲动能。

同时,新区还着眼关键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大力实施科创能级提升行动,锚定打造西北产业创新中心核心区的目标定位,积极争取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点实验室落地,建成大科学装置检验检测中心、同位素实验室、医用同位素药物研发中心、离子束放射治疗技术创新中心、能源装备创新联合体、乳产业创新联合体等创新平台183个,研发苯乙烯进料汽化器、新型抗肿瘤药、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等新技术和新产品222项,其中22项技术国际领先、178项技术国内领先。

▲百林科实验室内,实验员在调配试剂

“推动产创融合,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双向奔赴’,离不开向内挖潜和向外借力的‘双轮驱动’。”新区工信和数据局局长李鹞说,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新区正积极探索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科学创新走向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企业和企业家处于关键的链接位置,是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变量与环节。为打破创新链与产业链壁垒,新区出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政策,从多个维度为产创融合提供有力支持,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在李鹞看来,新区通过完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五链融合”的“科创+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构建起了新的发展格局,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释放了发展活力。

增强要素聚集 完善产学研链条

“比赛开始!”5月24日,位于新区职教园区的兰州信息科技学院校园内热闹非凡,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甘肃赛区决赛在这里正式拉开帷幕。多台形态各异、高矮不一的人形机器人汇聚赛场,上演了一场机器人“武林大会”。

这次大赛紧扣“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设置机器人创新赛、人工智能创新赛、智慧农业应用赛等8个赛道,覆盖服务、农业、文化等多元场景,集中体现产学研融合特色。

▲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甘肃赛区决赛

建强创新载体“大矩阵”,不断增强科创要素集聚能力,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这也是新区从研发台到试验场,从技术攻坚到工艺优化,持续勇攀科技高峰的生动写照。

新区经发局副局长谭志红表示,新区产业基础雄厚,装备制造业相对发达,在多个新赛道已迅速形成行业集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也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集聚效应。

近年来,新区联合兰州大学、省科投等创新主体,共建兰州新区科创园。探索建立科技资金投入新机制,用好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建立多层次基金引导投入机制。在先进制造、低空经济、核素药物、航空航天、前沿新材料等领域树立新标杆,推动“技术+产品+场景”适配应用,打造区域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区。

▲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甘肃赛区决赛

数据见真章。截至目前,新区引进转化科技成果533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6件,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成交额15.5亿元。与31名院士专家团队、20余家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实施科研项目126项。

在此基础上,新区还创新实施科技特派员和科技专员选派、产学研合作、科技招商等机制,积极推动区域“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贯通,实现与区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充分互动,吸引更多优质创新资源汇聚新区。

优化创新环境 打造创新生态

从兰州泰基离子技术有限公司出发,一路向南,约3公里处新区科技孵化大厦巍然耸立,蓝色玻璃幕墙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光芒,高楼周围是拥湖而建的现代楼群——这就是坐落于核心区的新区科创园。

夏日阳光斜照在楼顶,“甘智汇”科创园几个大字愈发夺目。新区科技创新促进中心负责人李磊表示,科技成果落地不仅仅是找到合适的技术,在转化落地过程中还面临诸多难题,比如融资、人才、产业政策等综合服务,有时候,还需要为企业解决生产端的问题。“从科创软环境上看,新区提供的全要素全方位全周期的服务是最用心的。”

作为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孵化基地,科创园扛起新区科技创新高地的大旗,就意味着要啃下最硬的骨头。

李磊看来,只要抱着“用心”的服务态度,优化创新环境,构建良好科技创新生态,为企业定制非标准化科创服务,就能让更多的科技企业在新区落地生根。

定规划、立目标、优环境、部门联动……新区有效发挥孵化大厦国家级双创基地功能作用,支持产业链骨干企业承担政府科技项目,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提升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效能,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这套组合拳打下来,不仅促进创新主体倍速增长,也为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有力科技动能。

▲崛起的希望新城。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

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更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近年来,新区以产业结构为导向优化人才结构,把引才、引资、引技有机结合,实现产业集聚人才和人才引领产业的良性循环。

从政策引领到平台支撑,从企业发力到产学研协同,从科技驱动到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新区正以科创之力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为全省科技创新提供“新区样本”。

在未来发展中,新区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科技创新的新征程,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强科技”行动,全力打造全省区域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按照“一核多区”空间布局,积极引入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技术服务平台,完善科技成果展示交易、知识产权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功能,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书写新时代的科技创新新篇章。

(兰州新区报记者 唐学仁)

编辑:龚剑
责任编辑:王大愚
频道总监:魏福忠
来源
|
兰州新区报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