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寻锈”者——甘肃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观摩会见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芒种时节,渭水之滨的风掠过天水市甘谷县黄土塬的沟壑,将层层麦浪染成金绿交织的绸缎,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十多天后,这片曾被称作“锈菌新小种策源地”的土地,将迎来冬小麦开镰收获的季节。

专家查看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谷试验站的小麦。本文视频和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摄制

在这里,有一座默默扎根黄土60载的科研基地——甘肃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一代代科研人员接力攻关,守望麦田,与锈病这一小麦生产中最主要的病魔博弈,筑起了一条无形的长城,守护着中国的粮仓。近日,正值全国麦类病害协作组成立50周年暨甘谷站成立60周年的节点,一场凝聚着智慧与汗水的学术盛会在此拉开帷幕。

踏入试验站,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斑驳的宣传展板上,泛黄照片定格着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工作的身影……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见证了科技人员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探索,浸润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执着;一张张奖状和奖励证书,也投射出一个个阶段性成果和成功的喜悦。

“正是六十年的坚守,才有了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厚重的历史感;六十年的创新,才有了甘肃陇南是中国小麦条锈病条锈菌新小种的策源地的重要结论;六十年的协作,才有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自然科学三等奖等重要奖项……”甘肃省农科院植物保护所所长郭致杰如是说。

与会专家观看宣传展板。

走进日光温室,黄瑾副研究员身穿白大褂,正专注于我省小麦白粉菌群体对已知基因的毒性频率监测研究。她小心翼翼地观察麦苗,逐一记录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发病情况。通过实验,仔细记载各品种对供试白粉菌的抗感反应,判断各基因载体品种的有效性等等。“这些标样来自甘肃省陇南、陇东、中部、河西等不同麦区的有性闭囊壳。那些看似微小的菌体,却藏着决定育种方向的密码。”黄瑾将闭囊壳放入特制培养皿,只为“解析”病菌“毒性”,寻找抗病基因的“盾牌”。

黄瑾(右)正在日光温室进行冬小麦病害监测。

在小种圃里,孙振宇副研究员认真地记载着每一个来自省内外相关育种和生产单位的小麦品种的成株期抗条锈病性,在了解品种抗病性的同时,将在年末的抗病性报告上,提出品种是否通过审定的具体意见……

而这些,只是甘谷试验站科研工作者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试验站还有无数科研人员在各自岗位上默默耕耘,为解决小麦生产上的病虫害防治问题全力以赴,他们每一天的活动、每一个试验、每一个操作背后,都传承着甘谷试验站科研人员的探索精神。

走进绿意葱茏的冬小麦试验田,阳光雨露滋养着新育的麦种,每一株饱满的麦穗都承载着沉甸甸的保障。头戴草帽的科研人员蹲在金灿灿的麦浪里,细心记录数据。“看,这个就是黄矮病,是因为今年干旱带毒蚜虫多引起的。”曹世勤研究员指向田边一根叶片发黄的麦子说,现在通过“抗锈良种、精准监测、适期晚播、一喷三防高效防控”等抗锈技术模式,小麦条锈病自2022年以来在我省基本得到了较好控制,为保障全国小麦安全生产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他随手掐下一穗麦穗,掌心轻揉,青绿色的籽粒迸出,他说,“防治小麦病害,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争,我们科技人员必须与病菌变异赛跑,跑在病菌变异的前面,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专家查看冬小麦病害情况。

甘谷试验站为何至关重要?历史回溯到1965年,小麦条锈病频繁爆发,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为解决这一难题,甘谷试验站应运而生。1968年建成使用后,这里就成为了全国锈病工作者攻坚克难的前沿阵地,也是扼守全国小麦“锈病咽喉”的要塞,被当地乡亲们称为“锈病站”。

60年来,一代代科学家扎根黄土高坡,足迹遍布全国麦区,为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排忧解难,全力攻克农业生产中植物保护的重大科技问题,率先构建“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体系”,创新提出“分区治理战略”:重治陇南“越夏区”核心阵地,稳控冬麦“繁殖区”,联防春麦“流行区”。培育出一大批抗病高产小麦品种,使新小种变异速度和抗锈良种丧失速度得以显著降低,提出了准确可靠的病害发生流行中长期预测预报办法,有效降低了小麦锈病的流行成灾频率,基本实现了小麦条锈病“有病无灾”。同时,依托甘谷试验站建立了“农业农村部甘谷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这一国家级野外科学试验观测平台,为科研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提升了我国小麦病害综合防控水平。

甘谷试验站冬小麦试验田。

麦浪翻滚的田野间,科学精神如黄河奔流。如今,面对麦类病害新变化,甘谷试验站勇挑重担,在绿色防控新赛道上,聚焦小麦病害绿色防控技术创新,为单产提升注入绿色动能;借助数字监测优势,运用智能监测平台动态捕获菌群变异特点,精准预判流行风险;依托全国麦类病害协作组,持续发挥协作能力,深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平台建设,构筑小麦病害持久控制的科技屏障。

专家观摩现场。

甘谷试验站冬小麦示范基地。

试验田里层层麦浪。


编辑:王万良
责任编辑:赵博民、耿宁
来源
|
新甘肃客户端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