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区融媒体中心6月12日讯(记者 庞贵琦 实习记者 薛维珍)仲夏时节,走进秦州区中梁镇杨家山村,青砖砌成的花坛、满是乡愁故事的彩绘文化墙,以及改造后整洁的巷道,处处呈现出美丽宜居的乡村新貌。
近年来,这个小山村凭借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改善、果品产业发展、乡村文明建设推进等多项举措,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如今,该村成功入选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为天水市再添一块国字号“金字招牌”。
近年来,中梁镇杨家山村投资50万元用于铺设1500米地下管网,彻底解决长期困扰村民的污水排放难题;同时,投入30万元硬化村道,让村民出行更加便捷。此外,村民自发参与的“庭院微景观”打造行动,使得村庄“一步一景”,美不胜收。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我们村上的基础设施基本上得到了完善,村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去哪里也都方便了。”秦州区中梁镇杨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宝才说。
“每个巷道,大路上都很干净,柴草摆放得也比较整齐,家家的门口都有下水道,我们村上环境卫生各方面感觉到还是很好。”秦州区中梁镇杨家山村村民马莉平说。
在杨家山村,党建引领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动力。村里将党员进行分类,划分责任网格,从矛盾调解到环境整治,党员们肩负起政策宣传员和民情收集员的重任。“三会一课”与产业发展研讨相结合,党组织的“红色能量”转化为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行动力,形成“支部领着干、党员带着干、群众跟着干”的生动局面。
“通过我们村两委引导村民,从精神文明、思想方面上逐步得到了提升,通过这几年大家地努力,村上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秦州区中梁镇杨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宝才说。
“我们村干部把这个村带动着确实是和谐,文明村评得不容易,所以我们要继续保持下去。”秦州区中梁镇杨家山村村民史调调说。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在杨家山村文化活动中心,村规民约清晰醒目,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典型示范为核心的“文明榜”引人注目。婚丧嫁娶“限桌令”、彩礼“指导价”被纳入村规民约,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坚决抵制铺张浪费,让移风易俗理念深入人心,邻里互助的淳朴民风得以充分弘扬。
“一般有个红白事情,也不攀比,反正事情都办好就对了。”秦州区中梁镇杨家山村村民马莉平说。
“婚丧嫁娶都有红白理事会参会,主张的就是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坚决不能铺张浪费,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我们商议,大家同意以后才制定出来的村规民约,大多数村民都遵守。”秦州区中梁镇杨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宝才说。
民风淳厚,产业兴旺。经过多年发展,杨家山村已形成苹果和樱桃两大支柱产业,其中苹果园达到了600余亩,樱桃园达到了1000亩,果品年产值突破800万元,全村耕地基本都栽植了果树,让杨家山田里的“小果实”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大引擎”。
“近几年通过老果园改造,我们的产业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村上的产业主要是苹果和大樱桃,现在人均一亩地的果园,收入人均15600多元。”秦州区中梁镇杨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宝才说。
如今的杨家山村,宽敞的水泥路延伸至家门口,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窗明几净,村民们悠然自得地围坐谈天说地,整个村庄洋溢着和谐幸福的气息。这座新晋的“全国文明村镇”,正昂首阔步向前迈进,描绘着幸福的乡村图景。
“我们村里比较干净,人的素质比较高,我感觉到我们杨家山村人民还是比较幸福的。”秦州区中梁镇杨家山村村民马莉平说。
“我觉得确实还是幸福,你让我去其他地方我都不想去,我们这空气也好,住得也习惯,和市里不分上下。”秦州区中梁镇杨家山村村民史调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