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区融媒体中心6月17日讯(记者 王歧)古琴,中国最古老弹拨乐器之一,承载千年文化底蕴,是民族精神与智慧的体现。天水市非遗传承人在这门古老技艺的坚守与传承中,代代接力,默默付出,让古琴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活力再现,绽放光彩。
古琴传承的核心在于斫琴技艺,选百年桐木为面、梓木为底,取阴阳调和,音色清浊,经数月打磨,得温润质感。每道工序都是斫琴师心血。第五批市级非遗传承人姚海峰正是这门古老技艺的守护者之一。
“一张琴的选材极为关键,需用老料,拿起木料三分之一敲击,声音应是上扬的,琴材多用桐木、梓木等老料,新料易变形。”市级非遗传承人姚海峰说。
古琴渊源深厚,是修身养性和情感思想的表达媒介。时光变迁,传承未断,如今吸引众多年轻人投身学习。好琴源于斫琴师匠心制作,这门融合艺术与手艺的技艺,需数十道工序、数年光阴打磨。
“一张琴制作成要100多道工序,制作完成之后琴不仅要有好声音,而且还要有优美的外观,手感也特别重要,一张琴做出来大概要2-3年的时间。”市级非遗传承人姚海峰说。
每一张古琴,都凝聚着斫琴师的心血与智慧。他们用双手赋予了木材生命,让古琴能够发出美妙的声音。一张古琴木胎要想实现华丽变身,整个流程下来就得耗费将近2年左右的时间,张涛已经坚持了十多年。
“我们做古琴的周期都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基本每年的冬天开始,就制作古琴的木胎,从一块木板开始来制作古琴。第二年的春天,四五月份的时候,才能给古琴做漆,因为我们用的是大漆,大漆对温度和湿度是有要求的,所以基本每年夏天的时候再做漆。我们做的漆,外面用天水雕漆的技法给大家做装饰,这样做出来的古琴比较有地域特色,能够突出我们天水的文化。”天水古琴制作技艺传承人张涛说。
2019年,张田芳被评为区级天水古琴弹奏技艺非遗传承人,2024年被评为市级天水古琴弹奏技艺非遗传承人。她多年来全力投身古琴传承,培养了众多优秀学生。
“通过对古琴更深层次的挖掘,发现古琴的制作就在天水,因为我们是羲皇故里,史料记载伏羲氏削桐为琴,是伏羲氏发明的。再往深里挖掘发现弹奏也在天水,最近挖掘出了我们天水的古弹法,正在整理之中。”秦州区级古琴弹奏技艺非遗传承人张田芳说。
张田芳的学生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和年龄段,大家因为对古琴的热爱而相聚在一起。他们以创新方式推广古琴技艺,通过短视频平台,开展公益教学等方式,让古琴文化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我接触古琴已经半年了,跟着张老师一起学习古琴,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安宁的精神家园。”天和之声琴箫会馆学员丁馨妮说。
“我是在山东老师推荐下,特意来天水找张老师学习古琴文化。来之前对古琴的认识仅限于书本行距之间的一点点内容,只知道古琴这个乐器,直到我来到这里亲手触摸了每一根琴弦,听到了古琴回响的声音,切实感受到了古琴文化穿越历史带来的厚重感,也切身体会到了书本上所说君子以琴修身养性这句话的真实性。”天和之声琴箫会馆学员程元镛说。
老一辈琴人坚守传统,新一代琴人锐意创新,代代接力让古琴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如今,非遗古琴正以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所喜爱,在传承者的守护下,这门千年艺术必将弦歌不辍,续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