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六月的天水,金色麦浪随风翻涌,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枝头,似在诉说丰收的喜悦。随着甘肃省麦类产业技术体系正式启动,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上,一场关于麦类产业发展的变革正蓬勃展开。该体系整合全省麦类科技资源,汇聚全省顶级小麦专家,凝聚创新合力,在小麦育种领域持续发力,从种质资源收集到新品种培育,从技术创新到成果推广,一系列扎实举措为甘肃乃至全国的麦类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一幅麦浪滚滚、种业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展。
麦浪滚滚。本文视频和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摄制
走进天水市中梁镇的天水市农科所中梁试验基地,麦田如金色海洋,一望无际。甘肃农业大学水利学院研究生李煦春正操控着搭载多光谱、高光谱LiDAR和RGB相机的无人机,穿梭于麦田上空,开展小麦群体表型测定。“看,屏幕上这些不同颜色的斑块,代表着小麦的叶绿素含量和水分胁迫程度。”李煦春指着屏幕上的图像,绿色、红色、紫色的光谱图层下,每一株小麦的生理状态都被精准捕捉。
无人机正在作业。
“借助这台无人机,我们实现了对小麦抗旱性、抗病性、产量等复杂性状的高通量、精准量化测定。过去靠经验‘相面’,如今靠数据‘诊断’。体系整合的平台让全国育种材料在这片旱作区同台竞技,真正的好苗子藏不住了。”甘肃省麦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甘肃农业大学教授杨德龙蹲下身子,拨开一丛麦穗:“你看这株兰天43号,茎秆基部的蜡质层在光谱下呈现特殊反射率,这正是我们筛选抗旱品种的重要指标。”
据了解,在该体系的统筹协调下,甘肃农业大学小麦团队在种质资源收集与研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目前,该团队已搜集来自我国不同小麦生态区冬小麦种质资源900余份,国外种质200余份,并完成精准表型鉴定和基因型鉴定386份,挖掘出优异抗旱、抗寒、高产种质45份,关键候选基因23个,开发功能分子标记18个,集成构建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体系,创制新种质46份。
中梁镇的天水市农科所中梁试验基地。
“这些珍贵的种质资源和科研成果,为甘肃省寒旱区小麦抗逆高产育种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丰富的基因资源,也为麦类产业技术体系的育种工作筑牢了根基。”杨德龙说。
在天水市清水县的甘肃麦类产业技术体系永清镇小麦千亩示范基地,同样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天水旺泽泉种业有限公司作为体系的重要示范窗口,这里设置了集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为一体的小麦新品种试验示范区、小麦良种繁育区和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区三个种植区域。
甘肃麦类产业技术体系永清镇小麦千亩示范基地。
小麦新品种示范区域内,兰天系、天选系、中梁系等20余个新品种整齐排列,等待科研人员的评估与筛选;在小麦良种繁殖区,12个小麦新品种茁壮成长,长势喜人;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区,精量播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实现了耕、旋、播、防、收全程机械化作业,大大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为小麦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该基地在麦类产业技术体系的指导下,将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政府+科研单位+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体系,建设小麦良种繁殖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引进繁育了由甘肃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天水市农科所等单位培育的兰天系列和天选、中梁系列优质、高产、抗病抗寒冬小麦新品种28个,繁育面积5万亩,预计生产一级冬小麦良种1250多万公斤。
甘肃省麦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组查看示范基地小麦长势情况。
甘肃省麦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副院长杨天育说:“天水是条锈病向东蔓延的必经之地。天水作为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区,是最重要的核心菌源地之一。我们的头等大事,就是筑牢这道麦区‘生命防线’。这些培育的抗锈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不仅守护了陇原粮仓,更通过阻止条锈病向东扩散,为全国小麦安全生产筑起一道防线。”
专家组在天水市农科所中梁试验基地观摩。
清水试验站。
“通过多品种试验与示范,进一步探索适合当地的种植模式和产业发展方向,为我省麦类产业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而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麦类产业技术体系在资源整合、技术指导、政策协调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杨天育说,体系通过筛选并大面积繁殖多抗丰产兰天等系列冬小麦新品种,支撑我省小麦种业振兴、冬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小麦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促进小麦新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遏制疫源区小麦条锈病,减轻该病对我国广大东部麦区的危害程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大幅度提高小麦种植经济效益,调动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新品种示范基地。
新品种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