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这对父子“硬核”搞农机

在会宁县柴家门镇何门村,有这样一位备受乡亲们称赞的农民,他就是赵宏文。这位1995年退伍返乡的老兵,凭借着军人的坚毅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扎根农业二十余载,在农业领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业之路,成为乡村振兴浪潮中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走进会宁县富民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机器轰鸣声中,记者看到正和儿子调试卷膜打孔机的赵宏文,他眼神专注,双手熟练地操作着设备,每一个调试动作都透露着对技术的严谨与执着。

会宁县富民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 赵宏文:今年主要种植了700多亩玉米,预留了部分地准备种植白菜。这几天生产了一台卷膜打孔机,能专门给地膜打孔,地膜铺到地里之后就打好孔了,再不牵扯烧苗的问题,这是我的一个新的研发项目。

1995年,退伍返乡的赵宏文,一心扑在了农业发展上。2011年,他成立了会宁县富民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专注于各类农机具的研究。面对会宁复杂的种植结构和低效的传统农机,创业初期的赵宏文便将目光聚焦在改良播种机械上。资金短缺,他四处奔走筹措;技术难题,他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经历数次田间试验与技术迭代,终于研发出搭载智能分量器的新型穴播机。改良后的穴播机,播种效果得到了极大提升。

会宁县富民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 赵宏文:穴播机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一款产品,它能够精准地把籽播到地里,并且没有浮籽,这是我改进的一款最大的产品。遇到的困难很多,但是会一次又一次在地里反复试验,用到最佳程度的时候才进行批量生产,推向市场。第一批生产了一两百个,逐渐上量,到最后能生产到几千、上万个,主要销往会宁、静宁、通渭、定西、榆中、靖远等周边地区。

汇博农机电公司负责人 雷继荣:十几年来,赵总一直给我供货。他制造的农机具使用方便、质量好,深受老百姓信赖。货到后卖得很快,以后会继续和他合作。

不满足于单一产品的成功,赵宏文凭借在部队学习的机械制造知识以及对机械的浓厚兴趣,他不仅在小型农具进行了创新改造,还在大型农机具上取得突破。

会宁县富民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 赵宏文:我自己就是农民,最早使用铲子种植,功效不好,劳动量大。后来就想办法用钢管做成了鸭子嘴。用铲子种两亩地的时间,站着用鸭子嘴可以种到四亩,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现在,主要销售一种更新后的玉米脱粒机,是用钢筋棒焊接的。这种脱粒机在玉米湿的情况下脱粒,不会把玉米粒打破,这是我改进的一款产品。现在有鸭子嘴、玉米脱粒机、穴播机、脱麦的风扇等,这几种是比较受老百姓欢迎的产品。

在赵宏文的言传身教下,儿子赵承庭也对农机事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立志传承父辈衣钵。

赵宏文儿子 赵承庭:我从小跟着父亲制造农机具,在拆装、调试中爱上这一行。这份浓厚的兴趣,让我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坚定地选择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大学期间,我系统学习了专业知识,回到家乡之后,想把儿时积累的经验和大学汲取的专业知识充分融合,全身心投入到农机具制造行业,用创新技术生产出更加优良的农机具。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深入推进,赵宏文的事业版图也不断拓展。从农机具研发制造,延伸到规模化土地种植,他用实际行动探索着农业发展的多元路径。

会宁县富民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 赵宏文:我从2017年后半年开始承包土地种植,2018年种了100亩左右地,到现在陆续承包了1000余亩。刚开始种的是甜玉米,紧接着是辣椒、茄子、黄瓜、西红柿这几种蔬菜,效益好的继续种。现在700余亩玉米已经完成追肥、浇水,计划再种植200亩左右白菜,再有二十多天就下种了。计划把这一片地,发展成农产品种植基地,下一步准备发展蔬菜种植。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赵宏文的企业紧跟这一政策导向,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应用,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会宁县富民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 赵宏文:现在主要以大田机械化种植为主,一边使用别人的机械,一边研发自己的机械,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改良农机具,成功之后再推向市场,给老百姓提供一些好用的农机具。

【记者感言】赵宏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位退伍军人和企业家的担当与情怀。他扎根乡土,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业机械为纽带,带领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成为了会宁乡村发展的“带头人”和“领头雁”,为会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记者 王彦丽 李佳)

编辑:张光庭
责任编辑:董少斌、瞿方业
来源
|
会宁县融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