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玛曲,水草丰茂、美不胜收,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教授马妙君正带着学生科考。作为该校“甘南草原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负责人,马妙君带领团队常年奔走在青藏高原,开展高寒草甸、沼泽湿地保护工作。
“我的入党动力来源于团队精神传承,在老师们的感染带动下,团队学生入党比例也非常之高。就我自己的学生来说,大概有90%是党员,剩下10%也正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马妙君说。
在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中,一批优秀党支部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书写了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生动篇章。他们如何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怎样激活师生党员的先锋力量?记者深入多所高校,扫描优秀党支部的先进事迹,解码其背后的“红色密码”。
筑牢思想根基:理论学习的“创新实践者”
党支部是政治组织,政治属性是党支部的根本属性,政治功能是党支部的核心功能。兰州文理学院传媒工程学院教工支部委员会始终把政治理论学习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支部党员头脑,在每次支部党员集中学习活动和安排的自学过程中,不断教育党员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真正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让每一位支部党员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引导教师党员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表率,切实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我们要求党员先学一步、学深一层,把‘高大上’的理论转化成‘接地气’的语言。”传媒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杨惠介绍说,该支部以搭建教工党员服务平台为载体,通过“党员帮扶小组”“党员服务团队”,通过组织宣讲报告、座谈交流等形式,广泛宣传典型,引导大家向先进学习,向榜样靠齐,形成了学做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原交汇区水资源安全与水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党支部创新实施“先锋领航”工程,通过“双带头人”示范引领,系统性构建“思想筑基—业务淬炼—服务践行”三维培养体系和“党建+教学+科研+服务”四维融创体系,打造出党建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同时,逐步深化党建联建协同发展模式,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兰大一院等科研医疗单位深化战略合作,架起资源联享、发展联动的桥梁,以党建引领贯穿于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全过程。该支部书记卢小泉教授发挥头雁作用,开展宣讲活动累计20余场,覆盖受众达1000余人次,让党的声音走进课堂、走进科研一线。
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工党支部通过“三区服务”、科研项目及学校农业人才培训基地等平台与地方农技部门、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及农民等对接,以马铃薯、中药材和苹果等甘肃特色产业中的植物保护问题需求为导向,形成“科技专家+村级专家”两级培训专家模式,2年共开展培训100余场次,线下培训5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万余册,为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落实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
扎根育人一线:学生成长的“红色引路人”
甘肃警察学院治安系教师孙靓梅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教学中,巧设“自我介绍”破冰环节,引导学生从“小我”到“大我”,通过诗词、影像等个性化表达展现精神风貌,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
在课堂教学环节,她运用“情景模拟+双师授课”模式,一方面依托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多部门协同应急演练;另一方面邀请公安指挥中心、应急管理局的党员业务骨干走进课堂,结合实战经验讲解危机处置要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我们通过将新时期危机管理的生动经验引入课程,使学生在教学中不仅能感知‘自然和谐’‘政治担当’等思政情感,同时注重将基本理论总结升华并兼顾专业知识系统性。”孙靓梅说。
近年来,甘肃警察学院治安系党支部充分发掘治安管理专业丰富的思政资源,推动公安课程思政教育创新,引导师生感悟伟大成就、汲取奋进力量,厚植为民情怀与责任意识。治安系党员教师王刚坚持将人民警察职业精神教育融入专业知识讲授,坚持“教、学、研、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入公安实战案例、模拟执法场景,培养的学生得到了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甘肃政法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工党支部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党课教育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网络空间安全实战人才培养中的行业实践问题,该党支部发起“红色纽带工程”,举办“跨界党课沙龙”,为高水平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为更好地把生态文明教育深度融入“大思政课”,兰州大学生态学院高寒与干旱生态学研究团队党支部积极打造的本科生课程《进化生态学》《普通生态学》被学校认定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此外,党支部教师充分发挥干旱生态学和荒漠化治理等领域的研究优势和专业特色,围绕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通过调查研究形成高质量的咨询报告、对策建议。
深夜的西北师范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灯光依旧明亮。卢小泉教授,俯身在一台精密的扫描光电化学显微镜前,手中的磨制针在显微镜下闪烁着微光。他的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却依然耐心地为身旁的学生示范着每一个动作。
磨针制针是操作这台高端设备的关键,针尖的直径必须达到微纳米级,稍有不慎,几个小时的辛苦就会付诸东流。许多学生第一次尝试时,总因力度控制不当而失败。卢小泉从不着急,他创建了“理论+实操+反馈”的独特教学模式,手把手地教,从材料选择到研磨角度,从手腕力度到磨制节奏,连最微小的细节都不放过。有位学生回忆说:“有一次我连续失败了十几次,几乎想放弃,卢老师却陪我熬到凌晨,最后他握着我的手带我做了一遍,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匠心。”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是卢小泉常挂在嘴边的话,他不仅传授技术,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们的科研态度。从陇原农田到高校实验室,这支科研小分队以科研为笔、以教育为墨,在显微镜下的育人坚守中传承科研精神,激励着更多青年一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砥砺前行。
赋能社会发展:乡村振兴的“高校智囊团”
“401.96公斤!”“304.18公斤!”……炎炎夏日,麦浪滚滚,在陇东黄土高原上,当听到这两组数据时,平凉市崆峒区峡门乡汪陈湾村的村民沸腾了。
这是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种子站和农机推广中心的专家经过收割、脱粒、去杂、水分测定、称重等环节,对兰州大学帮扶村——平凉市崆峒区峡门乡汪陈湾村试种的“兰大211”旱地冬小麦示范田和农户自留种小麦亩产的实打实测数据。
近年来,兰州大学生态学院高寒与干旱生态学研究团队党支部传承创新、助农增收,培育审定“兰大211”和“兰大182”小麦新品种以及“兰大116”和“兰大612”等新品系,助力群众增产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
同样,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工党支部教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农业科技知识手把手传递给农民,并依托科研项目、科技示范基地、科技服务小院和院地院企合作等平台,研发集成推广新模式、新品种,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农业科技支持。
该支部党员杨成德每年作为兰州海关外聘技术专家对河西制种基地制种作物进行产地检疫,为阻截有害生物入侵提供技术支持;刘长仲教授参与完成的国家公益性科研行业专项“重大蔬菜害虫韭蛆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揭示了葱蒜类作物重要害虫韭蛆的危害规律与暴发成灾机制,集成了以“日晒高温覆膜法”为核心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我们党支部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与地方农技部门、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对接,深入田间地头,把农业科技知识以农民易于理解的通俗形式传递给大家,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落实和建设美丽幸福新家园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该校教工党支部书记张树武说。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讲台到社会大课堂,我省高校优秀党支部正以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培养高质量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尹晓军 王建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