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甘肃对外文化交流走笔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颖

“大家追溯着文明的脚步来到敦煌,因‘三兔共耳’的故事相聚一堂。这古老的符号,不仅是文明互鉴的密码,还是我们美好友谊和共同追求的见证……”

5月29日至31日,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在敦煌举行。开幕式上,来自中国、巴基斯坦、埃及、德国、英国、加纳、古巴、澳大利亚等国的青年共同讲述了“三兔共耳”的故事,引起了与会各国嘉宾的共鸣。“三兔共耳”这一符号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国,成为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见证。

5月30日上午,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在敦煌开幕。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摄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黄金通道,甘肃一直以来都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甘肃积极抢抓最大机遇,充分发挥黄金通道优势,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

积极落实全球文明倡议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生动擘画了世界不同文明平等交流互鉴、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的主题为“弘扬丝路精神 汇聚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强大力量”。对话会期间,中外嘉宾围绕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展开讨论,开展沟通合作。

“很荣幸参加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我发言的题目是‘文化交流融汇 文明共生共荣’。”开幕式上,随着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上台演讲,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从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位置,到东西方文化交汇在敦煌石窟艺术和文献中的具体体现,参会嘉宾在樊锦诗娓娓道来的讲述中,领略了敦煌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枢纽的独特魅力。

樊锦诗表示,古老的丝绸之路曾为人类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发挥过巨大作用。当今时代,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着谋求和平发展的使命,希望各国能够借鉴古丝绸之路文明交融、文化交流的历史经验,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促进各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开幕式上,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作题为“文化交流融汇 文明共生共荣”的演讲。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摄

在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文明交流互鉴越来越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参加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的韩国中央大学中文系经学古文献专家、荣休荣誉教授李康范熟读中国历史,对敦煌文化也十分熟悉。在他看来,敦煌始终发挥着让不同文明在此交汇融合的作用,其开放包容的胸襟直到今天对世界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仍有很好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中关村超互联新基建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李可表示,作为民间力量,愿意与全球青年共建AI时代的“新丝路”,促进AI时代丝路文明的重生与数字文明新生,推动智能生态向“万物并作”的理想状态跃迁,共同为世界走向更加包容、可持续的未来贡献力量。

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途径。

以文化为纽带,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桥梁,我省积极拓展人文交流渠道,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敦煌文博会已成为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心相通的重要平台,舞剧《丝路花雨》《千手千眼》全球巡演深受观众喜爱,《读者》(海外版)杂志丰富文化表现形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2024年敦煌文博会期间,“相约敦煌”国际文化交流演出在敦煌市精彩上演。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乐凯 摄

借助文旅资源优势,我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数字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努力将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数字敦煌”技术成果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中国方案。

省政府外事办积极推进国际友好城市交往工作,全省友城数量不断增长,友城总数达到70对。持续打造“百校结好”品牌,已促成我省21所中小学与15个国家60所学校建立友好关系,该项目被纳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民心相通专题论坛成果清单,被中联部确定为“丝路一家亲”示范案例。同时,实施“国际友好人脉”工程,传承发扬路易·艾黎精神,开展甘肃省国际交流员研习班、“甘肃·秋田友谊园”、2024年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甘肃班、阿富汗巴米扬大学线上汉语研修班等项目,各领域民间友好交往不断推进。

推动敦煌文化走出去

参观莫高窟,观看《乐动敦煌》,逛上元市集……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期间,各国嘉宾近距离欣赏洞窟壁画、彩塑艺术,沉浸式体验敦煌文化,感受文明跨越古今依然闪耀的魅力。

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期间,各国嘉宾观看《乐动敦煌》。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乐凯 摄

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设置“沙海交响・丝路双生”华服文化展,以华服为纽带,融合“陆上丝绸之路敦煌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宋元古城”元素,现场展示宋代服饰及创新设计的新中式华服,重现丝绸之路上的服饰交流印记。展区还设置体验区,吸引外国嘉宾试穿华服、体验传统体育文化项目,诠释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交流理念。

开幕式会场外,特设敦煌IP文化展览,全方位展示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莫高窟的精美壁画到相关文创产品,各国嘉宾深入了解敦煌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传承发展,感受东西方文化在敦煌的交融共生。展览也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提供了创新模式,得到众多参会嘉宾高度赞誉。

敦煌随处可见文明交流互鉴的印记,格鲁吉亚涉外大学校长埃利索·埃利萨什维利对此印象深刻。她说,敦煌是一座“美丽而有魅力”的城市,“是中国文明和文化的重要基地,也是文明开始的地方”。

巴基斯坦文学院院长纳吉巴·阿里夫是第一次来敦煌。她说:“敦煌就像是连接传统和现代的一座桥梁,在这里,我们既可以感受到敦煌文化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精神内涵,也能看到它在当下焕发的创新魅力。”她表示,我们应该将敦煌文化的深刻内涵不断传承、发扬光大,让各国人民在互联互通中生活得更加美好。

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嘉宾参观敦煌IP文化展览。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摄

历史上,敦煌是多元文明荟萃之地,中华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此交汇。敦煌古往今来的文化交流图谱,生动诠释了中国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开放胸怀。

如今,我省抓住用好“一带一路”最大机遇,不断深化敦煌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全力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切实加强文化交流合作,让敦煌文化成为增进民心相通、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纽带。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宏大背景下,敦煌文博会应运而生,目前已成功举办7届。

敦煌文博会是传播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平台,是我省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2016年以来,我省先后邀请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7000余名嘉宾参加,通过举办一系列会见会谈、论坛会议、文化展览、文艺演出、招商推介等活动,在助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促进民心相通、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为推动敦煌文化走出去,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2022年以来,省政府外事办通过外交部、驻外使领馆、有关国家驻华使馆平台,联合敦煌研究院、敦煌市政府创新推出“敦煌文化环球连线”对外宣介活动,邀请敦煌研究院专家学者线上线下宣介敦煌文化。目前已累计在16个国家举办17场“敦煌文化环球连线”活动,受众超600万人次,成为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

2024年5月31日,“敦煌文化环球连线——走进日本国驻华大使馆”活动在北京举行。资料图

敦煌市与日本臼杵市、日光市、镰仓市,韩国南海郡,瑞典奥摩尔市,印度奥兰加巴多市,白俄罗斯新格鲁德克区,尼泊尔蓝毗尼市等6个国家的8个城市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并建立定期交流互动机制,与已签订友好城市交流意向书的意大利威尼斯市、澳大利亚高嘉华市、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市保持友好往来。

此外,省政府外事办还圆满完成外国驻华使节代表团,法国、日本、尼泊尔等国领导人,美国、英国、法国等国驻华大使等重要外宾团组参访敦煌接待工作,大力宣介敦煌文化,不断挖掘机会拓展敦煌文化对外交流合作。同时,邀请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美国、蒙古等国家和港澳地区多个艺术团体来敦煌开展文艺表演和文化交流活动,敦煌“国际会客厅”“人类敦煌·心向往之”的品牌持续擦亮,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在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

加强多领域交流合作

“从长安到罗马,从现实到虚拟,人类文明正站在智能时代的十字路口。我们呼吁全球各国政府、企业、学术机构与公民以丝路精神为纽带,共同书写数字时代的文明新篇章。”

5月31日,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人工智能时代的文明重构与新生”平行论坛在敦煌举办。来自中国、埃及、赞比亚、吉尔吉斯斯坦、伊朗等国家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畅谈人工智能对于现代人类文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5月31日,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人工智能时代的文明重构与新生”平行论坛现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摄

论坛上,各国嘉宾一起发出《丝路文明全球青年共创倡议书》,倡议全球各国携手践行丝路精神,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可持续的数字文明,让技术赋能文明传承,以合作促进人类福祉。

这是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8场平行论坛的其中一场。对话会期间,近200名嘉宾发表演讲,围绕“汉学家视角下的文明多样性”“博物馆国际合作新愿景”“人工智能时代的文明重构与新生”“跨文明对话的青年力量”“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态行动”等议题进行交流互动,深入探讨文明交流互鉴的新举措,共同寻找开展交流合作的新路径,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在“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态行动”平行论坛上,肯尼亚农业大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韦斯利·基普罗蒂表示,希望借鉴中国丰富的生态治理经验,结合肯尼亚和东非高原的独特农业需求,找到一条修复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共筑文明共同体——博物馆国际合作新愿景”平行论坛上,中国文字博物馆副馆长段艳琴提议,中国文字博物馆与敦煌加强合作,携手策划例如“丝路长河中的汉字之光”主题展览,展示汉字在古代丝绸之路的传播路径与文化交流价值,彰显中华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在“平等包容·和合共生——文学家的多元文明叙事”平行论坛上,巴基斯坦文学院院长纳吉巴·阿里夫向在座嘉宾发出诚挚邀请:“欢迎大家积极投稿,我们愿把更多优秀中国文学作品译成乌尔都语出版,让更多巴基斯坦读者领略中国文学的丰富性。”

…………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达成的各项共识,特别是在数字化赋能文明传承与对话、青年参与创新表达、建立常态化国际合作机制等方面的前瞻性倡议,为深化世界不同文明平等交流互鉴、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务实方向。

6月16日,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甘肃活动日开幕。资料图

多年来,我省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相关部门和单位在海外设立14个商务代表处、9所孔子学院、16家岐黄中医学院和中医中心,支持“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发展扩容至188所国内外高校,推动建立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8家、省级科技合作基地88家。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学术优势和区位优势,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科学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撑。

省政府外事办充分发挥外事资源渠道平台优势,探索开展“外事+招商”“外事+科技”“外事+教育”“外事+文化”“外事+中医药”“外事+企业”等行动,不断提升外事赋能水平。特别是谋划开展“外事+招商”行动,制定《外事服务国际经贸和外资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方案》,建立服务重点涉外企业“一对一”对接联络服务机制,举办两届国际友好城市产业推介暨经贸合作对接活动,推动与国际友城间交流合作取得新成果。

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省政府外事办先后邀请马达加斯加、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上海合作组织、非洲联盟等国家和国际组织部长及大使级以上重要官员访问我省及有关市州,出席重大节会;组织甘肃代表团出访蒙古、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新西兰、美国等国,深化医药、文化、经贸、口岸、友城等领域交流合作。同时,参加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甘肃成为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正式会员。

繁花春满园,群生则锦绣。甘肃将继续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放包容的姿态,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文化维度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合力奏响人类文明华彩乐章的新篇章。



编辑:石静瑜
责任编辑:赵博民、耿宁
来源
|
新甘肃客户端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