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麦收忙——武威市夏收一线见闻

武威市55.5万亩小麦迎来丰收季。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夏日的风拂过祁连山,在石羊河畔的麦田里卷起层层金黄麦浪。“三夏”时节,武威市55.5万亩小麦陆续进入成熟期,小麦收割工作由中部川区向北部沿沙区逐步展开。

7月15日中午,在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鲁子沟村的千亩高标准麦田里,金黄的麦穗随风摇曳。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切割、脱粒、装车一气呵成。秸秆打捆机紧随其后,有序地将剩余的秸秆打捆成块。
  “今年我在鲁子沟村种植小麦1300亩,全部采用小麦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再加上精细管理,小麦长势良好,产量应该比去年高。”小麦种植大户黄忠难掩内心的喜悦。

收割机在麦田里穿梭。

循着收割机驶过的路线来到G30高速公路武威服务区,武威市凉州区“三夏”小麦跨区机收接待服务点人头攒动。

“你好,请登记一下信息。”

“这份‘三夏’农机作业服务指南请拿好,上面有农机维修网店的地址和电话。”

“天气炎热,给你们准备了西瓜、矿泉水、茶叶和冰糖……”

武威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发放《致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的一封信》等宣传资料的同时,还为外地收割机操作手送上夏日的“清凉”。

今年是陕西宝鸡收割机操作手王维江第六次到武威参加“三夏”作业。

“武威市专门设立了接待服务点,为我们这些外地收割机手提供机具维修、物资供给等全方位服务,还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困难,每次到这里就有回家的感觉……”王维江颇有感触地说。

小麦收割现场。

在武南镇以北约20公里的发放镇,夏粮收割也在火热进行。

“师傅,旁边这片麦田也是我的,顺着石子路往前走……”在凉州区发放镇王家墩村,种粮大户谢青成站在地头上引导收割机进田割麦。

几个来回下来,谢青成的额头上已沁满了汗珠。看着从收割机出粮口倾泻而出的麦粒,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他的脸上。

麦田里的丰收图画。

为确保夏粮丰产丰收,武威市农业农村局充分发挥农机主力军作用,指导农户趁天抢时,加快夏收进度,确保小麦适时收获,颗粒归仓。

“麦收开始前,我们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乡镇,对参与麦收的农机具进行全面检修和调试,确保每一台农机都能以良好的状态投入作业。组织开展机收作业技能培训,提升机械作业质量,减少机收损失。”武威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徐奎山介绍,在麦收过程中,他们还联合气象、交通运输等部门,及时向农机手和种植户发布天气预报、麦收区域分布、农机作业需求等信息。

此外,武威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让农机手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和路线,提高农机作业效率,避免因信息不畅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和作业延误。

“我们协调各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根据各地小麦成熟情况,科学调配农机具,确保麦收工作均衡、有序推进。”徐奎山说,今年武威市小麦种植面积55.5万亩,计划投入各类收获机械700多台(套),小麦机收率将达到99.9%。

收割机开足马力收割小麦。

麦田涌金浪。

小麦麦穗饱满。

祁连山下麦收忙

丰收的喜悦。

颗粒归仓。

为收割机手送清凉。本组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摄



编辑:王春燕
责任编辑:赵博民、耿宁
来源
|
新甘肃客户端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