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大美和政——用心理之笔绘就民族团结新画卷

7月12日至22日,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石榴花开·大美和政”美育浸润实践团跨越9天时光,深入甘肃和政县等地,以“石榴花开一家亲,民族团结我践行”为主题,将思政引领、心理赋能、美育浸润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用心理学的专业视角与艺术教育的温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下生动注脚。

理论扎根乡土深处 解码共同体精神密码

在松鸣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群体动力实验”正在上演:20余名小学生围坐成圈,通过“名字接龙”“协作拼图”等互动游戏,观察不同民族孩子的交往模式。“今天大姐姐带我们玩了很多游戏,讲了好多心理故事,我很开心,很快乐。”狼土泉村小朋友朱亚丽攥着刚收到的彩色画笔,眼睛亮晶晶地说。

配图1

配图2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扎根乡土。实践团走进“全国最美乡村”松鸣镇狼土泉村,在村史馆触摸历史印记,聆听村民口述从贫困到振兴的奋斗故事;更将心理健康知识展板与民族文化手工艺体验结合——孩子们用彩纸剪出回族“牡丹纹”、用陶土捏制藏族“吉祥结”,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各美其美”的文化魅力。

配图3

配图4

专业服务深耕乡土 共筑团结心理根基

聚焦青少年成长,实践团在松鸣镇中心小学、狼土泉村及鸿瑞佳苑小区开展“心理体检”,结合教师访谈梳理出学生典型的心理议题;面向家长开展心理科普,解读孩子情绪信号,通过“亲子共绘团结树”等趣味团辅活动传递“各民族一家亲”的团结力量。

配图7

曼陀罗绘画疗法成为独特的“心灵之镜”。学生们在色彩与图案中自由表达自我,圆融的图案在指尖绽放,学生们在绘画中解码心灵,以跨文化艺术符号促进心灵整合;实践团还着力培育“长效支持”力量,培训班级“小太阳心理朋辈辅导员”,教授“问题解决四步法”,并设计“书写叙事心理疗法”,引导学生用文字记录与不同民族朋友的相处故事。

在和政县研学小镇的跑道上,“民族团结mini马拉松”点燃热情:各民族同学、群众组队奔跑。赛道旁,实践团设置的“民族文化打卡墙”上,大家用蜡笔绘制“我心中的团结场景”,将心理赋能与美育表达有机融合。

配图11

配图12

艺术疗愈浸润心田 共织团结情感纽带

美育是连接心灵的桥梁。实践团以“美育+心理”为抓手,设计了一系列浸润式活动:“情绪调色盘”中,孩子们绘制“一周心情地图”,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具象画面,“原来我一周的心情是这样的!”五年级学生祁博指着“心情地图”上的彩虹色块说。“声音疗愈”工作坊里,回族花儿、蒙古族长调等各民族传统音乐流淌心间,学生们闭目冥想、分享感受,在音乐节奏中调适情绪。最具温度的是“同心石榴”手工坊。家长与孩子共同剪刻象征团结的“同心石榴”,合力拼接“家园拼图”。剪刀起落、拼图契合间,小伙伴们合作完成了一幅“石榴籽抱团”的剪纸作品:“我们的手一起动,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挨着”。实践团还教“小太阳心理辅导员”用“绘画情绪卡”帮助同学梳理心情,将艺术疗愈转化为日常互助的力量。

配图13

配图14

文明探寻共融润心 共铸文化认同基石

美育浸润的深层,是对文化认同的深耕。走进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铲齿象的巍然、三趾马的灵动,向学子们诉说着生命演化的多元共生。“远古生灵的和谐相依,恰如各民族的守望相助”,本科生汪润雨在“我为化石画保护伞”创意活动中写道。研究生姚秋艳阐释深意:“守护化石,就是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

配图15

配图16

在县民俗博物馆、美术馆、非遗展厅及图书馆,文史专家以国家级非遗“花儿”为引,解读“花儿”歌词中“黄河水长流,各族儿女手拉手”的团结密码;在肋巴佛革命纪念馆,队员们瞻仰革命文物、聆听英烈事迹,在纪念册上郑重写下“传承英烈精神”“各民族同心奋斗”的誓言;于牙含章生平事迹展中,感悟前辈学者以笔为犁促进民族交融的赤诚。

配图17

配图18

“本次实践覆盖多区域、多维度,内涵丰富”。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蒋玲总结道,“同学们在革命纪念馆汲取精神力量,向优秀党员和民族团结楷模学习榜样品格,于博物馆、研学馆中深化时代认知,更用艺术与心理的交融,让‘石榴花开一家亲’的美好图景,在和政的青山绿水间愈发鲜艳。”

从课堂到村巷,从实验到实践,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子的和政之行,不仅是一次青春的奔赴,更是一场心灵的对话——他们用专业知识为民族团结培根铸魂,用艺术之美为共同体意识注入活力,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在美育浸润的土壤里,绽放出最绚丽的团结之花。(蒋玲 陈昊)

编辑:赵媛媛
责任编辑:董少斌、瞿方业
来源
|
和政县融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