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大心理学子返乡实践:架起临夏家校“连心桥”

“教育不是学校的‘独奏’,而是家校社的‘协奏曲’。”这个夏天,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家校共育 暖心相伴”实践团的8名师生,带着这样的信念回到成员肖海棠的家乡——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7月12日至18日,他们深入村镇社区,用脚步丈量土地,用专业搭建桥梁,开启了一场充满温度的家校共育实践之旅。

image.png

入户家访:推开门,看见心

清晨的麻连滩村,玉米叶上挂着露珠。实践团成员肖海棠站在自家院门前,身份已从归家的女儿转变为肩负使命的队员。“既是送知识回去,也是带着学校的牵挂回家。”指导老师的话,在踏入家门那一刻有了分量。

“老师来了!快请进!”肖海棠的母亲系着沾有面粉的围裙热情相迎。客厅里,一场深度对话随即展开。老师细致分析学生在校表现,结合心理学专业前景,从课程设置、就业方向(心理咨询、教育心理等)到考研保研政策,一一解答家长的疑惑。父亲摩挲着孩子的奖状,眼中充满期冀:“就希望她能在专业上一直走下去。”详实的规划建议,让“未来”的蓝图在茶香中渐渐清晰。实践团旨在通过这样贴心的入户交流,打破信息壁垒,将科学的共育方法送入家庭。

image.png

叩门问计:倾听期盼,凝聚共识

七月的骄阳下,实践团的足迹遍布临夏州数十个村庄和小区。每一扇敲开的门后,都藏着对教育的关切与智慧。

在万惠仁居小区,拜婷婷的父亲自豪地分享多年担任家委会成员的经验:“教育哪能是学校一头的事?家里和学校得像拧麻花,越拧越紧才好!”在寺坡村,马雪峰的爷爷用朴素的语言道出真谛:“学校教知识,家里教做人,两厢合力,娃才能走得稳。”这份来自民间的智慧,正是家校协同的生动注脚。

在新西花园小区教师家庭,马宇父亲以树为喻:“孩子成长像棵树,学校施肥、家庭浇水,得摸到一个节奏上。”带队老师深表认同,并介绍了学院以“五育并举”为核心,通过家长会、创新活动(如“共育心力量·携手向未来”家长沉浸式体验)等多元载体,深耕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阳光洒在茶几上,升腾的热气仿佛为这场专业与经验的对话增添了暖意。

针对家长对孩子深造的期望,如在马小龙同学家,指导老师和实践成员现场进行学业规划辅导,详细解读考研政策,分享学习经验,帮助学子明确目标。

image.png

政策暖心:为梦想铺就坚实路基

如何消除经济顾虑,让政策阳光照亮求学路?实践团将政策宣讲作为重中之重,不做枯燥的条文复读机,而是做家长的“定盘星”。

面对“勤工助学渠道在哪?”“就业信息如何获取?”“困难家庭能否持续受助?”等现实忧虑,团队翻开《本科学生资助政策简介》,条分缕析:国家资助、地方资助、校奖助学金、勤工俭学、社会项目……“家长们的好建议我们记下了!”老师回应道,“未来将定期向低年级家长推送就业政策解读和岗位信息,帮助大家科学引导孩子规划职业路径,不仅看‘稳定’,更要看‘适合’。”

一本本《资助政策简介》和《征兵工作手册》送到家长手中。东乡县马建军同学的父亲眉头舒展:“国家政策这么好,娃的大学生活,我们心里有底了!”

image.png

社区延伸:让共育阳光普照

实践半径不止于家庭。在临夏市八坊街道支持下,团队举办“与青春期孩子对话的艺术”家长分享会。当讲到“紧闭的房门藏着未说出口的心事”时,一位母亲悄然拭泪,会后紧握沟通手册感叹:“原来沉默是等待理解!”在积石山县文化宫,团体辅导活动中,一句“你笑起来眼睛像月牙”的真诚赞美,让腼腆的女孩扬起了嘴角。

这些社区活动如同星火,将西北师大心理学院的“心院方案”播撒开来,成为连接学校、家庭与社区的温暖纽带,为共育生态注入坚实力量。

image.png

回望与奔赴:一场温暖的接力

七天的实践,是一场用心接力的奔跑:深度家访、精准政策解读、家校社联动、童心护航……每一步都在践行“你并非孤军奋战”的承诺。家长舒展的眉头、孩子们绽放的笑容,是这份承诺的重量;而家长们“常来家里做客”的叮咛,则是沉甸甸的托付。

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此次实践深刻印证,家校共育绝非独奏,而是需要以专业为桥,融汇学校的关怀、家庭的温暖、社会的支持,共同化为滋养孩子成长的“教育雨露”。西北师大心理学院的师生们,正带着知识与热忱继续前行,让家校共育之花,守护更多孩子长成参天大树。(通讯员  郭琦) 

编辑:赵媛媛
责任编辑:董少斌、瞿方业
来源
|
临夏县融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