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险救灾特别报道】心理援助:为受灾少年筑起“心灵庇护所”

新甘肃前方报道组

“孩子,眼下的困境不过是过眼云烟。你拥有不屈的勇气,更有我们陪伴在侧,携手同行,我们定能引领你跨越这风浪,迎接充满希望的明天。”

8月7日至8日,甘肃兰州市榆中县等地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在这场山洪灾害的阴霾之下,一群家园被毁的青少年成为共青团组织深切关注的对象。为了守护这些受灾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共青团甘肃12355青少年服务台迅速行动,第一时间成立专业心理辅导团队,于8月9日进驻榆中县第三中学安置点,为转移至此的受灾少年提供及时心理支持和温暖陪伴。

此次“心灵救援”行动犹如一道破晓之光,为孩子们的心灵撑起了一片晴朗天空。

山洪灾害发生后,榆中三中安置点迅速接纳了数百名受灾群众,其中不乏因灾害而感到恐惧与不安的青少年。共青团甘肃12355青少年服务台凭借其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丰富经验,迅速识别出灾后儿童心理的脆弱性——面对家园被毁、财物丧失以及生活环境的剧变,许多孩子陷入了焦虑、无助甚至自我封闭的状态。

甘肃12355青少年服务台负责人张莉说,“灾害不仅摧毁了他们的物质家园,更可能在孩子们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我们必须立刻行动,以专业知识和贴心的陪伴,帮助他们重建心理的安全感。”

在这些接受帮助的孩子中,榆中县朝阳学校七年级学生博文(化名)的故事尤为深刻。即将步入初中的他,原本满怀期待地准备迎接新学期,却因家中房屋受损、财物被洪水冲走而深陷不安。8月8日下午,在安置点宿舍内,12355的心理老师为博文创造了一个安全、温馨的倾诉环境。

博文向老师详细叙述了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洪水突然来袭时,家人的慌乱和转移;家园被泥水浸泡、家具散乱的惨状;尤其是家中摩托车被洪水卷走,最后悬挂在远处树枝上的无助感与失落。

这些细节如同刻印般烙在他的心中,成为难以抚平的痛楚。心理老师专注地聆听,以温柔引导和专业方法帮助他释放情感:“你所描述的一切都非常生动,我们能够感受到你的悲痛和无助。但请相信,眼前的困境是暂时的,你的勇气和我们的支持,定能助你走出困境。”

经过深入的心理辅导,博文紧绷的情绪逐渐放松。老师不仅安慰了他的伤痛,更引导他从创伤中抽身,展望未来:“我们可以一起谈谈即将到来的新班级、新朋友,或者设定一些重建家园的小目标。”这些话语如同阳光穿透乌云,悄悄在他心中播下了希望与信心重建的种子。博文说,“与老师交谈之后,我觉得心里轻松多了,对未来也不再那么害怕。”

甘肃12355青少年服务台的援助行动并非孤军奋战,而是依托共青团组织构建的心理援助体系化服务。在榆中三中安置点,专业心理老师团队不仅通过一对一访谈、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帮助孩子们缓解即时压力,还设计了一系列互动性强、寓教于乐的活动,如多人跳绳、团队协作游戏等,旨在帮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重建社交信任,增强心理韧性。

8月9日下午,在榆中三中受灾群众转移安置点,一场别开生面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正在热烈进行。甘肃省12355青少年服务台的老师们组织了此次活动,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受暴雨洪涝灾害影响的孩子们带去关爱与支持。

活动现场充满了温暖与关怀,老师们精心设计的“多人跳绳”“你进我退”“携手合作”等游戏,既有趣又具有互动性,迅速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积极参与其中,安置点内欢声笑语不断。这些看似简单的游戏不仅有效缓解了孩子们因灾情产生的紧张和焦虑,更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提升了沟通能力和互助精神,让正能量在孩子们心中传递。

此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甘肃12355青少年服务台针对受灾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具体举措。服务台希望通过持续的关爱与陪伴,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安置点的生活,治愈灾害带来的心灵创伤,重新找回信心与笑容,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从明天起,我们将与学校老师协作,开展课业辅导与心理疏导相结合的课程。通过学习支持与心理赋能的双重助力,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安置生活,为恢复正常学习与生活秩序做好准备。”张莉说,这一措施不仅满足了受灾青少年的即时心理需求,更着眼于他们的长远发展,助力他们在灾害之后依然能够稳步前行。


编辑:郝嘉
责任编辑:赵博民、耿宁
来源
|
新甘肃客户端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