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建平在敦煌文化国际传播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董文龙
“‘敦煌舞’这一概念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自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敦煌舞谱》。”在第八届敦煌文博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名誉所长欧建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欧建平表示,百余年来,经过中国舞蹈家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敦煌舞已从晦涩的文字谱、千余幅壁画与彩塑中成功活化。如今,不仅诞生了众多令人魂牵梦绕的舞台形象,还形成了两套较为系统的训练体系,更有大批学者的毕生研究成果作为学术支撑,最终成为公认的中国古典舞新流派。
谈及敦煌舞的国际传播与未来发展,欧建平提出几点建议。其一,发挥舞蹈跨文化优势,深挖敦煌舞的中西合璧属性,研究其与西亚诸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融合历史,探索当下交流互鉴的路径。其二,借鉴芭蕾国际化经验,组建敦煌舞教学与科研核心团队,为训练元素和语言体系标准化、实现国际传播奠定基础。其三,打造精品力作,推动敦煌舞登上国际主流舞台。其四,培养具备多方面能力的青年学者,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填补敦煌舞研究空白,并将国内研究成果译成外语推广至国际。
欧建平说,借助舞蹈跨文化优势,让敦煌舞成为国际新舞种具有极大可行性。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塑造良好国家形象,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