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综合提升新版《丝路花雨》在敦煌大剧院演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吴涵
九月的敦煌,天高云淡,惠风和畅。
9月21日下午,“2025敦煌论坛:敦煌文化国际传播——敦煌舞的创新发展与国际传播论坛”如期举行。这是一场思想碰撞的文艺盛宴,舞蹈表演艺术家、学者、文艺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敦煌舞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与传播。
敦煌舞,源自敦煌莫高窟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壁画。那些壁画中的舞者形象,或灵动飘逸,或顾盼生姿,在洞窟墙壁上凝固成永恒。20世纪70年代末,经典舞剧《丝路花雨》成功上演,敦煌舞作为一个全新的舞种登上舞台,开启了它独特、璀璨的艺术旅程。
46年,4000余场演出,《丝路花雨》已然成为敦煌舞的一块“金字招牌”。最近,2025年综合提升新版《丝路花雨》与观众见面,古老的艺术再次绽放出新活力。
2025年综合提升新版《丝路花雨》剧照。
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顾问、北京文联特约评论家于平从2025年综合提升新版《丝路花雨》出发,提出了自己对“敦煌舞”学科建构的新想法。于平认为,作为高等教育意义上的“敦煌舞”学科,应该在学科体系内设立两门重要的课程:一门可以叫作“敦煌舞身韵课”,一门可以叫作“敦煌舞动作分析课”。
中央芭蕾舞团创排的芭蕾舞剧《敦煌》,完美融合西方芭蕾足尖的浪漫演绎与东方意境,令千年敦煌在舞台上灵动重生。中国舞协副主席,中央芭蕾舞团原团长、艺术总监冯英说:“我们发现,不同地域、国家、文化语境的人们都被《敦煌》感染,都倾倒于芭蕾舞剧《敦煌》的敦煌之美和交融之美。”
对于国际传播,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名誉所长欧建平表示,敦煌舞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东方魅力,在国际舞台上有着巨大的传播潜力。应当努力开发更多以“一带一路”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培养更多的青年创作和表演人才,孵化更多具有潜力的精品力作,努力登上国际主流舞台,让更多世界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敦煌舞背后的文化故事。
9月21日,“2025敦煌论坛:敦煌文化国际传播——敦煌舞的创新发展与国际传播论坛”在敦煌举行。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论坛上,青年舞蹈家沈徐斌带来的男子独舞“北魏飞天壁画印象”,将传统的敦煌舞姿与现代的舞蹈技巧完美融合,动作流畅自然,赢得嘉宾阵阵掌声。
在随后举行的圆桌对话上,胡玉婷、赵小刚、胡淮北、夏小虎四名文艺工作者围绕“‘一带一路’语境下的丝路舞姿交融历史密码与当代转化”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为了演绎好《丝路花雨》中的 ‘英娘’ 一角,我曾多次前往敦煌采风,每一次进入莫高窟,都有新的感悟。那种感觉,不像太阳那么耀眼,反而像夜晚的月光,柔和地照下来,似乎可以照进我心里的缝隙。”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一级演员胡玉婷感慨道。
回忆起初次在舞台上完整演绎英娘时的情景,胡玉婷说:“当灯光亮起,我身着舞衣,指尖模仿壁画中 ‘反弹琵琶’的身姿弧度时,忽然有了一种与千年前舞伎对话的错觉。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英娘不是我塑造的角色,而是壁画在教我演绎艺术的生命。”
“‘敦煌’的印记深深地烙印在我的作品中。”北京闲舞人工作室创始人、一级编导赵小刚说,“怀着一颗对敦煌文化的敬畏之心,我的创作不再仅仅满足于对壁画中舞姿形态的单纯模仿,而更多地关注于民族性格的表现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以舞为魂传承文脉,以美为桥连通世界。敦煌舞从历史中走来,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下,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敦煌舞”这朵艺术之花,必将在传承和创新中开得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