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陇西县紧紧围绕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良种+良法”为核心推动全产业链提质增效。通过推广优质种源、普及科学种植技术、构建标准化生产体系,有效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成功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与农民增收的双赢之路。

初冬时节,走进陇西县首阳镇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层层叠叠的药田绵延铺展。当前,该基地的中药材采挖工作已近尾声,家家户户喜迎丰收,首阳镇王家磨村村民禄万海便是其中一员。今年,他家的7亩多黄芪已顺利采收完毕,产量近5吨,较去年大幅增长。这份沉甸甸的收获,正是政府推广优质种子结出的丰硕成果。

陇西县首阳镇王家磨村村民 禄万海:政府下放的种子是精品种子,比市场上买的要好得多,出苗率好得很。今年育了一亩黄芪苗,长势特别好。按照苗子的质量来讲,(明年)种的药比今年的还要好。
曾经,陇西县长期面临中药材种源杂乱、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为从源头上提升药材质量,当地依托陇西药圃园,组建了专业技术攻关团队,系统开展黄芪、党参等道地药材的优质种子种苗选育繁育工作。同时,为进一步推动种子种苗的标准化、规模化繁育,陇西县还建成了西北地区首个中药材种子标准化加工车间。该车间年加工种子能力达1000吨以上,可满足10万亩育苗用种需求。通过标准化加工,每亩用种量较农民传统育苗方法减少40%以上,种植成本降低20%,从源头上为产业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陇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 毛正云:中材种子标准化生产线,通过比重选、磁选、色选等7道工序,劣质的瘪粒、杂粒的种子得到精准的剔除,优质的种子通过丸粒化技术实现了带药、带肥的精量化播种,这套技术让黄芪种子的发芽率从50%上升到95%。
种子加工技术的突破为标准化种植筑牢了根基,而科学的种植方法则是技术落地的关键保障。为确保各项技术标准真正扎根田间,陇西县建立起农技人员“包村到户”机制,全程跟踪、精准指导药农科学种植,全面推行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采收和分户管理的“六统一分”管理模式,充分激发农户积极性。与此同时,全县普及推广的“地膜覆沙穴播育苗技术”,有效破解了干旱少雨地区的育苗难题。这一系列扎实举措,将技术创新转化为药农手中看得见、用得上的实用工具。对此,首阳镇王家磨村种植大户禄万斌深有感触。今年,他家的30亩黄芪喜获20吨丰收。他表示,这样的好收成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

陇西县首阳镇王家磨村种植大户 禄万斌:今年我总共种植了70亩药材,其中20亩是黄芪的种子种苗繁育,50亩是黄芪的移栽。这70亩都有政府的肥料、农药、种子的发放,还有种苗的补贴。我们现在育苗用的是覆膜穴播技术,这个好处是能防沙草、调节地温、保墒。基地上育苗由政府统一灌溉,还有这个荧光板驱虫。比以往长势还好,比去年一亩能增收200公斤左右。
陇西县首阳镇王家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何鹏翔:我们首阳镇今年药材基地一共种植中药材1万亩,在董家堡、王家磨、石家磨这里的核心示范区种植中药材是1840亩,种苗是400亩。今年主要的政策是种苗每亩补贴2300元,成药是1700元。

产业要发展,既要有“金种子”,也要有“沃土地”。自2017年起,陇西县创新推行“三分田”育苗工程,按照“户均育三分苗,来年种两亩药”的模式,每年精选一批种植户,每户投放8斤提纯选育的优质黄芪籽种。工程实施以来,陇西县已累计示范推广至17个乡镇171个村3万多户,完成育苗面积10660.8亩。今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5.66万亩,建成3个万亩以上示范种植基地和47个500亩以上核心药源基地,标准化种植面积达43.1万亩,标准化率达到81.32%,实现了从分散种植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转型升级。
从优质种子的推广到标准化生产的实现,陇西县用科技与智慧书写了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产业活力。

陇西县中医药产业发展局党组成员 李倩: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促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增效”。这为我们推动中药材全产业链升级指明了方向。未来五年,我们将深入实施种业振兴,从源头保障中药材道地性,并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高效集成提升产业效能,构建更加规范、精细、智能的现代产业体系。(记者 仲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