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九曲黄河奔腾不息,丝路古道绵亘万里。在甘肃境内,当连通中外的丝绸之路与自西向东的黄河水道相遇,一处处古渡口伴河而生,乘运而兴。至今,一段段“风尘人不息,车马日相催”的传说仍在黄河两岸流传。
即日起,新甘肃客户端特别策划推出《“河”以丝路 古渡流芳》系列报道,带你走近古渡口、古遗址、古村落以及景区,展现丝路文化的开放与包容,续写历久弥新的黄河故事。
大河泱泱 泽润河州
在积石山的吟唱里 大河家轻启晨光
禹王石缄默不语 守望着古渡沧桑
黄河之畔 古渡悠悠
两墩石锁 一条铁索
共诉着临津过往
△图片来源: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临津古渡
横亘于黄河上游临夏段
积石山西北一隅
连接着甘青两省
这里是黄河上游
最古老的渡口之一
也是丝绸之路南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
自秦汉以来便是交通要道
△航拍视角下的临津渡口。图片来源:中国交通报
这里
一河如带 分青黄两原
左拥青藏之峻秀
右揽黄土之雄浑
游牧与农耕 在此和谐共生
文化和商贸 绘就兴旺图景
历史的笔触 深情书写
多元文化 于斯地绽放 生生不息
△积石峡雄姿。图片来源:积石山县融媒体中心
大禹治水 劈山导河
恶龙横阻 一怒斩之
珍珠崖上斧痕犹在
将不朽的传说娓娓道来
张骞西行 古丝绸之路南道由此启航
商队络绎 驼铃声声
石板路上 足迹斑驳
古渡上每一道痕迹
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昔日的临津古渡。图片来源: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霍去病
千里奔袭 远征匈奴
古渡口永远留下了
少年无畏的英武身影
隋炀帝西巡
四十万人马浩浩汤汤
古渡翻开连接南北、融通中外的绚烂一页
“临津”之名从此远扬
△图片来源:央视网
明代 临津渡易名为“黄河上渡”
至清初 其性质渐变为民渡
舟楫穿梭 筏影繁忙
一幅生动的河运图景徐徐展开
△临津古渡历经千年风雨。图片来源: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大河奔腾不息 古渡风骨犹存
1949年8月28日
王震将军率人民解放军
在此抢渡黄河
红旗漫卷挺进青海
古渡口镌刻上了光辉的革命印记
成为一处宝贵的红色遗产
△G310线大河家黄河大桥。图片来源: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作为当地交通的枢纽与命脉
临津古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直至20世纪80年代
它依然守望着黄河两岸
发挥着关键的渡运作用
见证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985年 大桥梦初现
木船与钢缆 成为往昔的注脚
三年后 大河家黄河大桥横跨于甘青交界
△临大高速大河家黄河大桥。图片来源:中国交通报
2019年 原有大河家黄河大桥改建焕新
2023年 新建临大高速大河家黄河大桥
落成通车
△临津渡口、大河家黄河大桥航拍。图片来源: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昔日丝路南线 黄河天堑
如今大道纵横 大桥飞架
为甘青区域发展和民族地区山乡巨变
注入新时代澎湃活力
△临津古渡。图片来源:积石山发布
千百年过去
荟萃了无数史话和动人故事的古渡
虽已归于沉寂
却不动声色地沉淀着历史文脉
更显岁月流转中的一份真实
风雨浪涛里的一份从容
△黄河岸边的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墩村景色秀美。(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丁生智
悠悠黄河水 南北往来客
积石山将各地风情熔于一炉
带来广泛的人文交流
花儿、技艺、美食
……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滋养着千家万户
△图片来源:积石山县融媒体中心
这里 有一种“花儿”嘹亮
歌声穿越岁月的河流
一代代流传 一代代积淀
传递欢乐、浪漫、自信、积极向上
充满泥土的质朴
如山花般源自山野
盛放民间
这里有一种烟火氤氲
三炮台茶香气四溢
麦穗包子馅鲜多汁
浆水搅团、豆面馓饭
爆炒草鸡、手抓羊肉
……
如味蕾盛宴
牵动乡愁
△保安腰刀州级传承人马乃比有煅烧刀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摄
这里有一种匠心独具
保安族儿女
与火共舞 与铁对话
精湛绝伦的保安折花腰刀工艺
令人叹为观止
刀身如水纹 映照黄河的悠长
赠予亲友 更是情深意重的祝福
△大河家镇村民制作的保安腰刀。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大河家 临津渡
历史如烟 文化如水
目之所及 虽沧海桑田
但古迹长存 文脉赓续
时光荏苒
多元文化交流与民族团结繁荣发展的故事
仍将在这里继续
延绵不绝
在新时代开出锦簇花团
△寻觅大禹导河源头之临津古渡。来源:积石山县融媒体中心
文案撰写:石静瑜
海报设计:王裕霞
动图效果:王春培
特别鸣谢:积石山县融媒体中心 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相关阅读:
【文化中国行】“河”以丝路 古渡流芳 | 虎豹口:红军强渡 镌刻忠魂
【文化中国行】“河”以丝路 古渡流芳 | 河口古镇:生生不息 岁月流金
【文化中国行】“河”以丝路 古渡流芳 | 莲花古渡:小楫轻舟 梦入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