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时光里的非遗】推开岁月的门,解锁甘肃非遗之美

甘肃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

近年来,甘肃非遗传承有了更多现代化的表达,越来越多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在各种展会、媒体上大力呈现,也真真切切走进了课堂、街角,甚至田间地头;不仅是阳春白雪般的存在,更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载体。

新甘肃客户端特别策划推出《文化中国行·时光里的非遗栏目,与您一起解锁甘肃非遗之美,聆听传承的故事。

▶正月十五 点灯背猴

在平凉市崇信县有这样一个民间习俗,农历正月十五晚上“点灯背猴”,这也是甘肃省级非遗传承保护项目之一。据史料记载,该民俗起源于西汉,代代相传至今。点灯是为了祛除疾病,祈求新婚夫妇双方头清目明,背猴则寓意儿女聪明伶俐。阅读详情>>


▶听!那回荡在田野里的甘州小调

“五月初里鲜桃那是新上,六月初里麦子绕哟山黄来,想起俺的哥哥……”盛夏的午后,张掖市甘州区甘泉公园里,身着艳丽服饰的姑娘们唱起了清脆悦耳的民歌——甘州小调,蔓延开来的歌声随清风拂面,也引来了过往市民、游客,驻足聆听。阅读详情>>


▶百合种植 也是“非遗”?

外表洁白如玉,口感甘甜爽口。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兰州百合,凭借种种特点闻名于世界,兰州也素有“百合之乡”的美誉。但是,百合种植也是“非遗”吗?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有个袁家湾村,村民高作旺是百合栽培技艺的第四代传人,从曾祖父开始,他们家种植百合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阅读详情>>


▶袁吉昌的“戏本人生”

初夏时节,走进庆阳市环县合道镇陈旗塬村,一位精神矍铄的耄耋老人正在一丝不苟地创作皮影戏剧本。今年82岁的袁吉昌是环县道情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写戏本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6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学习和创作,用初心守护非遗。

一块白布,五尺纱窗,一盏青灯,戏班子一响,光与影的照耀下,皮影艺人们在幕后将世相百态故事娓娓道来。阅读详情>>


▶高原之上 寻见江淮遗风

在我省甘南州临潭县洮河两岸有一种民间刺绣,俗称“洮绣”,它虽不及江南水乡绣品里的温柔俊俏,但自有大西北的爽朗艳丽。史料记载,600余年前,南京、徐州等地江淮移民来到洮州,带来了江南一带的手工刺绣技艺。这些技艺最初只在移民中传承,后在当地民众中广泛流传,成为洮州妇女自小习得的本事。阅读详情>>


▶草木染缬 韵味千年

你知道吗?栀子煮过可以染出黄色,洋葱皮可以染出粉色,就连紫甘蓝也可以染出蓝色和紫色……大千世界的五彩缤纷,孕育在最自然的人间草木中。这种让素色织物摇身一变为斑斓布匹的非遗技艺,便是染缬。阅读详情>>

多彩非遗,薪火相传

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将在甘肃这片沃土上

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编辑:李婷婷
责任编辑:赵博民、刘英
来源
|
新甘肃
版权声明